為了不讓這群充滿好奇心的賓客們失望,亞瑟只得硬著頭皮與他們聊起了那天授勛儀式后在冬宮舉辦的宮廷舞會。
不得不說,雖然已經過去了半個多月的時間,但亞瑟依然對那天的見聞記憶猶新。
尼古拉一世的入場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當這位世界最大國家的統治者在皇后的陪伴下進入大廳,后面跟著他們的家人和隨侍的宮廷官員時,所有與會的客人們齊聲起立。
那天尼古拉一世穿著一身特別華麗的紅色軍裝。
雖然哥薩克的軍裝通常只適合年輕人:皇帝穿的這身更適合他的年齡,也更能凸顯他的面部特征和挺拔的身材。
在落座前,他先是用他特有的禮貌,以莊重的姿態向全體觀眾致意,而陪伴左右的皇后也做了同樣的舉動。
雖然在西歐國家,這非常有可能被視為一種對公眾不尊重的舉動,但是實際上,那天舞會的時候,甚至連皇帝和皇后的隨從也效仿了這一行為。
整個宴會廳的賓客對皇室一鞠躬一鞠躬地回應,并且進一步用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來表示歡迎。
如果這些行為是發自內心的,無疑可以說明羅曼諾夫王朝在俄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但是由于這些表現帶有官方性質,所以極大地降低了它們的價值。
而這也引發了亞瑟身邊奧地利公使費克爾蒙特伯爵的小聲吐槽——真是奇妙,一個皇帝竟然會受到滿是貴族的舞池的喝彩!
雖然奧地利同樣有皇帝,但是奧地利皇帝可做不到沙皇這樣有威信,走到哪里都能得到貴族的奉承。
畢竟按照歷史源流,在拿破侖戰爭之前,奧地利皇帝其實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而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含金量’究竟有多低,確實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至于亞瑟這個英國佬,他對費克爾蒙特伯爵的話完全可以感同身受。
因為英國貴族和國王的關系也談不上有多融洽,這種貴族反對國王的傳統在英國源遠流長,以致于那幫貴族還煞有介事的組了個黨,名字就叫做輝格黨。
哪怕排除輝格黨,只看那群英國的保王主義者‘托利黨’的成員,亞瑟也從沒見到過威靈頓公爵和羅伯特皮爾爵士的身上看到像俄國貴族這樣的表現。
在不列顛,托利黨人討好國王的方式通常是間接而含蓄的,而不像是俄國這樣整齊劃一。
而目睹了這樣的場景也使得亞瑟對十二月黨人起義當天的情況愈發好奇,就是這樣一位抬手便能讓人起立、坐下、鼓掌的人物,舉手投足間都盡顯帝王威嚴的人物,居然能成為莫斯科大學生赫爾岑口中的膽小鬼。
亞瑟無論如何都不能想象出沙皇被嚇得面無血色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