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有錢有閑的倫敦紳士會怎么安排他午餐結束后的行程呢?
如果天氣不好,前往藏在牛津街和攝政街之間的“萬神殿”顯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說是萬神殿,但這其實就是一座充斥著各類小型奢侈品商店的樓房,這種商場式的建筑在后世并不稀奇,但是在1834年的倫敦,能在下雨天到這座時髦的建筑里四處閑逛,看著人來人往,沿著商店櫥窗一排一排的看過去,可是許多紳士淑女們的首選消遣。
如果天氣不錯,那攝政街顯然是比萬神殿更優先的選擇。
烘焙店、緊身胸衣店、文具店、蔬果店的、眼鏡店、香水店、蕾絲店、糖果店,當然,如果你需要的話,這里也能買到槍,并提供從棺材到骨灰罐的一條龍服務。
但攝政街也不是一年四季都這么繁華,很多攝政街的商家每年只會做七八個月的生意。
造成這樣現象的原因也非常簡單,攝政街的繁榮程度通常與議會的開幕與閉幕息息相關。
當議會在每年的1月底2月初開幕時,有錢人便會紛紛從鄉村回到倫敦。
即便是那些最熱愛運動的人,也會趕在3月結束前返回倫敦,因為到了3月狩獵季便結束了。
而在接下來的4月和5月,皇家美術學院夏季畫展的召開則宣示著倫敦社交季進入高潮。
而到了8月底,議會進入休會期,狩獵鷓鴣的時節也到來了,于是富裕階層便又回到鄉村。
雖然他們當中的一部分會在狩獵季結束后重新回來,但是對于許多在鄉下擁有地產的鄉紳和土地貴族來說,他們會選擇在鄉下待到下一年的1月才回到倫敦。
因此,許多商人和店主都會選擇在9月初停業休假,即便是那些全年開門的商店,從9月開始,店里也只會留下兩三個平時打下手的小伙計。
這幫小伙計甚至不了解自家商品的價格,每逢顧客進門,只能緊張的用一副涉世未深的興致凝視著他們。
在沒什么顧客的時候,就連賣牛奶的奸商都懶得往牛奶里摻水了。
所有奢侈品行業都仿佛受到了關稅戰的沖擊一般,客流量銳減甚至讓流鶯們的生意都變得非常難做。
但與攝政街只能做應季生意不同的是,許多名聲不顯的二手商店街雖然并不時髦,但是它們的生意卻完全不受季節影響。
這些二手商店主要是與傭人做生意,從他們的手中收購雇主家里的額外福利,又把這些福利賣給需要的人。
在這里,廚子兜售宴會上多余的食物,管家處理家里的空酒瓶,貼身男仆和女仆賣掉主人送的二手衣物。
如果是第一次來到倫敦的游客,多半會以為這些招牌上寫著“海事店”的鋪子是售賣航海用具的,但實際上,這不過是店主和光臨這里的顧客不想讓別人說,這家店是收破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