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來說,常規的通過細胞進行計算的方式,是構建像人類大腦一樣的結構,也就是復雜的神經元,然后通過每一個神經元之間的交互,來實現信息的計算。
但這種方式的計算,信息并不是儲存在細胞內部,而是儲存在神經網絡之中,也就是說人腦的神經網絡的精度其實是遠遠低于芯片的,畢竟細胞的體積是要遠遠超出分子級的,而如今的芯片的精度已經無限的逼近于納米級了,只不過人腦子思考,也不僅僅限于細胞層面,因此才難以通過芯片進行模擬。
但現在生物學家的掌控能力已經深入到了基因層面,那么是否可以開發出一種比起細胞層面更加微觀效率更高的生物計算機如果可以的話,這個世界的科技發展道路完全可以抄近路,計算機對于現代科技的發展有多重要不言而喻,當今的科研成果,已經幾乎無法脫離計算機了,想要將技術提高到更高的程度,龐大的計算力更是必不可少的。
兩人的項目,不知不覺就已經開始了跑偏,好在藍諾還沒有忘了正事,在改造完畢的病毒開始大規模自我復制之后,尋找了一片試驗田,對一部分的小麥進行實驗。
生物學家可以直接看到在噴灑了藥物之后,小麥成熟后的樣子。所以制造出來的藥物是否成功基本上一眼就可以看出來。
最初制造出來的自然基本都是失敗品,要么就是很快枯萎了,要么就是干長個不結果。還有許多繼承了錯誤的性狀,長出來的果實根本沒有辦法作為食物。
不過這種失敗對于生物學家來說不算什么。不如說第一次就能有這么明顯的變化。已經是在鼓舞士氣了。
正常情況下噴灑的病毒應該是一點變化都引起不了才屬于正常現象,最多也就是有些植物被病毒直接給毒死了。
眼前的變化至少意味著一件事,那就是他們對病毒的改造是成功的。這種病毒的確可以作用于植物。并且直接改造植物的成熟體,短時間內將整株植物感染,并且改造他們的基因。
“接下來就是篩選出那種最為穩定,效果最好的病毒了,我們現在需要讓小麥繼承玉米的兩種特性。
一種是對二氧化碳和水的高效利用,玉米屬于c4植物,對于水和二氧化碳的利用效率非常之高,這也是他高產的重要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正是因為它對水和二氧化碳的利用效率高,才讓它可以生長于山地這種相對較為貧瘠的地區,生存能力比起其他的糧食作物明顯要強出一截。
另外一種就是玉米的果實基因,找出其中讓果實膨大的部分,以及在同一植株之上,生長出多個果穗的基因,這樣我們培育出來的小麥就有可能長出多個麥穗,并且麥穗的體積比起現在更大。這對于產量來說就已經不是翻倍那么簡單了,未來的新一代麥種的種植,效果無疑也會比這一代更好。這將極大的解決糧食問題。對于我們組織內部最近的某個計劃也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