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是劉基這家伙,做的太過面面俱到了。
朱瀚自問,哪怕是他現在在燕京,做的也不會比劉基好太多。
甚至有一些朱瀚都沒有發現的小問題,也被劉基發現,并且及時查漏補缺了。
這種應變能力,恰恰是劉崧最為欠缺的。
如果放在另一個是空的大明,劉崧這種缺點根本就不算是缺點。
風扇社會那緩慢發展的社會結構,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可以適應一切變局。
但是現在,他所面臨的,卻是一個快速發展的世界。
就比如在朱瀚離開之后沒過多久,劉基就直接提議,擴大鐵路建設的投入。
這在朱瀚原本的計劃之中,可是沒有的。
畢竟,任何加快工程進度的提議,都代表著預算的增加。
尤其是,燕京現在是利用雇傭,來代替以前的徭役。
就這個事,可是讓朱瀚在民間積累了不少的名望。
畢竟,以前的徭役,可不是人干的。
工錢少不說,百姓們還得自掏來回路費。
仁慈一點的,有可能負責一日三餐,狠一點的話一天說不定就給一碗米粥。
而且一次徭役少說一兩個月,多的話有可能大半年。
那是真的有人家,因為這個徭役而搞得家破人亡。
現在改成雇制,雖然是一個仁政。
但是對于朝廷來說,雇傭工人就要花錢
加急雇傭工人,工錢自然就會提高一些。
再加上各個方面加急準備。
哪怕燕京現在很有錢,也不敢輕易下這種決定。
劉崧對此堅持己見,自然不肯聽從。
兩人爭執不下,最后還是要寫奏章給朱瀚讓朱瀚來解決。
朱瀚當時叫一個無語,劉崧能夠嚴格遵守他的命令,這點他很是欣慰。
但是這家伙難道就沒算過一筆賬么
現在這個時候,鐵路多修一公里,就能讓糧食的損耗極大減少。
這種時候,減少消耗也是救命的事啊。
所以朱瀚直接大手一揮,讓劉崧權利支援劉基關于擴大鐵路建設規模的提議。
雖然這些奏章都是快馬加鞭送過來的。
而且當時,朱瀚也還沒有抵達大同,所以路上也沒浪費多少時間。
朱瀚剛剛批閱完奏章,之前離開的劉申弘,快步走了進來:“王爺,糧商們都已經到了。”
朱瀚放下奏章,揉了揉眼睛這才站了起來:“走,跟本王去見見這些糧商他們這是無法無天了,之前對本王的承諾,難道都不記得了”
大同府原來的知府衙門公堂,許許多多衣著華貴的糧商,臉上全都帶著掩飾不住的喜悅。
在這個幾乎所有大同百姓都在餓肚子,吃不飽飯的時候,他們這些人卻是滿面紅光,許多人甚至都胖了。
在這其中,胖的最明顯的,就要屬劉氏商行的掌柜劉平安。
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因為,劉家就是大同府的地頭蛇。
換成以往,這也沒什么好得意的。
畢竟,大同府地位置,還是相對比較偏僻的。
以前緊鄰著蒙古,算是對抗蒙古的第一道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