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濤跟大伯在書房里聊了沒一會兒,就聽到院子里傳來開門聲,兩人透過窗戶往外看,就看到鄧院長拎著兩瓶酒走進來。
身后還跟著兩個青年,手上也拿著東西。
大伯連忙起身往外走,楊小濤跟在后面出門。
來到院子里,大伯就迎了上來。
“博先,來了啊。”
“來了,來了。”
“大伯,過年好。”
身后兩個青年忙打招呼,大伯笑著點頭,“小軍,小國都這么大了啊。”
鄧院長哈哈笑著,“是啊,不知不覺間,咱們就老了呢。”
楊小濤這時候來到跟前,“鄧院長,過年好啊。”
鄧院長早就看到了楊小濤,“你這家伙,我在家里等你等了好幾天了,你是不是把我給忘了啊。”
“哪能啊,我這初一的時候可是去過的啊,只是您不在家。”
“那就不能換個時間再去?”
“這不是打算明天再去嘛。”
“得了吧你,這農科院你去年才來了幾趟,對得起你的身份嘛?”
“今年必須去十次,不,一個月一次。”
鄧院長笑著罵著,楊小濤忙陪笑著。
雖然現在看不上那二十塊錢,但楊小濤看重的是那份榮譽。
每次進入農科院的時候,他都能看到自己的雜交玉米,而且每個入學的學子也要了解楊村一號,也要知道他楊小濤。
這份榮譽就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
“行了,行了!”
大伯在一旁說著,“趕緊進屋,咱們去屋子里說。”
鄧院長伸手拍拍楊小濤的肩膀,隨后幾人一起進了屋子。
兩個青年也跟楊小濤見過,他們比小胖還小,自然跟著小胖叫稱呼‘濤哥’了,而且他們也知道楊小濤的身份,那叫起來可是毫不違心,甚至話語中都透著崇拜的勁。
書房里,三人落座,楊小濤給兩人倒著水,然后問起農科院這段時間的情況,尤其關心雜交水稻的情況。
鄧院長高興的說道,“這雜交水稻真是好東西啊。”
“去年,我們的水稻推廣擴大了兩倍,全國種植區內,潮陽一號的畝產已經達到了一千五百斤,平均產量也有一千三百多。”
“僅僅去年的收成,基本上增加了一倍。”
“不過去年北方多處地區處于干旱,高產玉米的產量有所下滑。”
“不過總體而言,國內的糧食產量還是增加的。”
鄧院長說著,楊小濤兩人聽后都是欣慰的點頭。
民以食為天。
以前為了工業建設不得不‘苦’農民,現在可以生產出更多糧食了,這‘苦’也能減輕一些。
鄧院長說完又看向楊小濤,“說起來,我們今年的計劃是要建立十座化肥廠,這樣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好歹你也是農科院的人,這件事你得幫幫忙啊。”
楊小濤一愣,隨即苦笑道,“鄧院長您也太看得起我了,這化肥廠可不是隨便說說就能做出來的啊。”
鄧院長卻是翹起二郎腿,“那我不管,你都能幫著金陵航空學院造直升飛機了,輪到自己的事就想撂挑子啊,這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