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祥變得嚴肅起來“也有這個可能,還要繼續觀察。”
“去見老丈人了”朱銘沒再討論這個。
“見了,就是一個普通的村塾先生,”朱國祥說,“眼花耳聾的,已經快七十歲了,村塾現在是有容她大哥在帶課。這位二哥還算聰明,估計學問不怎么好,舉人也沒考過。因為你的關系,他做了官立小學老師,這次專程過來說聲謝謝。”
朱銘問道“鄭小胖子的家仆,是什么時候來的”
“今天午,還帶來幾十貫錢、一壇酒和一封信。”朱國祥道。
朱銘彈了彈煙灰“我那村子,半山腰不好灌溉,修引水渠也不好修。有沒有什么法子”
“挖堰塘。”朱國祥說。
朱銘問道“堰塘跟池塘有什么區別”
“沒有太大區別,”朱國祥解釋道,“新中國建立初期,為了解決山區的灌溉問題,就發動老百姓挖了很多堰塘。主要靠接雨水來儲存,平時還可以養魚,農耕時取用堰塘里的儲水。西鄉縣降水挺豐富,堰塘是有大用處的。”
朱銘又問“在山挖嗎”
朱國祥點頭道“最適合挖堰塘的地方,是那種山中洼地。半山腰也可以,但比較費勁,需要先挖山平土,工程量大大增加。”
“這沒問題,等秋收過后,就組織村民先挖兩口,”朱銘琢磨道,“正好要新來一些村民,特別是那些逃戶,一個個沒錢沒糧的,正好借著挖堰塘以工代賑。對了,這里到處是山,就不能搞梯田”
朱國祥仔細思考道“以西鄉縣的土壤和氣候,是可以開墾梯田的。比如伱那個山寨,靠山腳的地方可以搞。更面就不行了,坡度超過25度不合適。”
朱銘好奇道“為什么這里沒有人開墾梯田”
朱國祥說“第一,開墾梯田費時費力,比開墾荒地難度大得多,須得調用大量勞動力第二,必須有一個人,能夠絕對控制村落。水田需要經常引水放水,如果是梯田,一動則百動,每家每戶都得默契配合。南方那些梯田,很多都在少數民族地區。他們古代有寨主或族長,安排專職水官負責灌排,誰不聽話可以直接處死,因為耽誤了灌溉全得挨餓。”
“明白了,等你過來,可以組織村民開墾梯田。”朱銘說道。
朱國祥搖頭“見效太慢。以你村里那點勞動力,幾年下來,頂多能搞出十多畝梯田。還不如多挖幾口堰塘,然后在山坡種植玉米和紅薯。”
朱銘笑道“你是專家,你說了算。對了,你的香菇搞出來沒”
“失敗了。”朱國祥嘆息。
“失敗了”朱銘驚訝道。
朱國祥解釋說“我打算直接制取菌絲,然后快速大規模種植。培養基我已找到土豆的代替品,但我沒有高壓滅菌設備,也沒有空調來控制溫度。我以為能克服,可惜被現實打臉了。”
“那古代人怎么種香菇的”朱銘問道。
“非常原始的辦法,”朱國祥說,“砍來椴木,通過覆土和澆水,形成天然的培養基。然后把蘑菇砍碎,塞到椴木的創口里,讓它自然形成菌絲。耗時極長,至少得半年以,甚至是一兩年,才能收獲第一撥香菇。而且,出菌率遠不如現代栽培。怎么說呢,你可以理解為工業化大農場種植,與古代小農種植的巨大差別。”
朱銘說“原始就原始吧,我們采用古法就是,終歸能為農民創收。磨盤大的靈芝,還能種出來嗎”
朱國祥道“有一定幾率種出,具體還得看運氣。因為那么大的靈芝,需要多株靈芝共同生成。我無法培育靈芝的菌絲,只能用土辦法,什么時候出菌,能出多少菌,這都是無法控制的。只能盡量滿足條件,然后等著碰運氣”
朱國祥有些沮喪,他有這方面的知識,卻缺乏付諸實踐的條件。
就好比一個頂尖飛機設計師,回到古代之后,即便耗盡所有心血,也頂多造出來一架用腳蹬的原始木頭飛機。
朱國祥從懷里掏出一封信,是小胖子鄭泓寫來的。
朱銘接過來,一邊抽煙,一邊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