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住”
閔子順本欲追趕陳淵,沒走出幾步,就聽到叔父喝止。
閔文蔚問道“你要去哪里”
閔子順轉身作揖“叔父,侄兒想去請教一些學問。”
“他那學問是二程嫡傳,自然極好的,可太偏于旁門小道,”閔文蔚告誡說“等你科舉中第,再去學他也不遲。”
閔文蔚執掌書院二十余年,連一個進士也沒出,這個情況沒有人埋怨他。
因為整個漢中地區,兩宋三百余年,僅僅只有22個進士平攤下來十五年出一個。這只是平均數,就算三十年沒有進士,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哪像江東江西一考就是一堆
宋代沒有南北榜制度,進士分布極不平衡,主要來自江浙、江西、廣東、四川、福建、開封、關中、湖南。即便這些區域也比較集中比如四川,進士大多出自成都府路,又如廣東,進士大多出自廣州及周邊。
而漢中地區,平均十五年一個進士,已經非常不錯了,洋州書院絕對算高端院校。
閔子順再次拱手行禮“叔父,誠與仁侄兒以前也知道,卻無今日這般清晰可見。陳先生是真儒侄兒想要隨他治學還請叔父務必成全。”
閔文蔚說“你是俺家的千里駒,是這二十年來,最有希望中進士的一個。”
閔子順說“官可以不做,真學問卻不能不求。”
閔文蔚道“這位陳先生,十八歲解式第一,此后二三十年,他連科舉也不去考,只曉得埋頭做學問。難道,伱也想如他一般”
“心向往之。”閔子順低頭,雖不敢與叔父對視,心里卻已打定了主意。
閔文蔚對侄子非常了解,知道其一旦下定決心,便是九頭牛都拉不回來。沉默一陣,他無奈說道“六年,只隨他治學六年,六年之后必須回來科舉”
“侄兒遵命”
閔子順心頭大喜,當即拜別叔父,朝著陳淵離開的方向狂奔。
令孤許坐在白崇彥旁邊,低聲說道“要不俺們也去,俺覺得吧,陳先生講得極有道理。”
白崇彥心虛道“先假裝把凳子搬回去,再半道去尋陳先生,不可讓山長發現否則咱倆肯定要挨罵。”
李含章笑道“陳先生所言我以前聽人講過,只是沒他講得這般明白,更似傳自明道先生程顥。”
二程是理學的關鍵人物,但他們的側重也不同。
程頤偏理,程顥偏心。
此時的洛學弟子,基本都是心理雙修,但也有各自的偏好。比如楊時、陳淵師徒,就更偏向于程顥,更接近于心學。楊時后來的四五代傳人朱熹,卻又向著程頤的理學靠攏。
反正是到了南宋,心學與理學才分家。
楊時、陳淵的明善求仁,跟王陽明的致良知差不多。他們的注重實踐,跟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差不多。人人可以為圣,又是心學王艮的口號。陸王心學,跟宋代這些洛學思想,有著非常清晰的傳承關系。
而在王陽明晚年,嘗試將心學與理學合一,如果他成功了,合出來的就是進階版洛學
見侄子跑了,閔文蔚呵斥師生“爾等還愣著作甚,快快回學舍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