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多師生,磨磨蹭蹭,搬著板凳散去。
閔文蔚也氣呼呼回自己的辦公室,卻不知道,等他走后,一些學生忽然折道去追陳淵。甚至還有一個書院老師,躲著山長也跟去了。
閔子順一陣奔跑,卻不見陳淵的影子,茫然邁步追尋,猛見老槐樹下站著兩人。
他興奮疾奔過去,便聽到一番對話。
陳淵說道“未有天地之前,太極是個混沌之物。太極分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者為理,形而下者為氣,理一分殊,不辨先后。人生天地間,具二五之氣。得清者智,得濁者愚,中和者為圣賢。向學求道,便是求一個中和。明善求仁,愚者亦能為圣賢矣。”
朱銘沒有去顛覆古代世界觀,因為這屬于宋代的大眾認知,不管哪個學派都認可此言。
難道還要扯宇宙大爆炸
就算扯出來,也能說大爆炸之前,混沌宇宙便是太極。陰陽分化,就有了宇宙大爆炸,而五行之氣就是各種宇宙元素,理則是宇宙運行的各種規律。
朱銘說道“晚輩主修周易,系辭傳有云一陰一陽之謂道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然也”陳淵拍手贊道。
開創學派,不能隨便瞎說,得符合圣賢文章,否則就難以服眾。
易經系辭傳里說得很明白,天地大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百姓每天都在用,卻不知道其中道理,所以君子的大道無法彰顯。道理顯露出來就是仁,道理藏起來就是百姓日用。如果萬物能各正其性,盛德大業就能成功。
這便是朱銘和陳淵的開宗依據。
即讓老百姓知道,他們的日常生活存在大道,并讓他們明白這些道理。則天下百姓都是君子,圣人大道就彰顯了,盛德大業也就成功了。
朱銘繼續說“顯諸仁,藏諸用。可緣用求仁,亦可以仁化用”
陳淵贊嘆道“善哉,令尊真乃大儒也”
朱銘又在夾帶私貨,他想搞出“實學”一派來。
道理藏起來是日用,百姓明白了就能做仁人君子。那么多君子拿來干啥呢當然是化仁為用,即君子用自己掌握的道理,轉化成老百姓的日用。
化仁為用,可以是道德層面的,教導老百姓懂禮守法、尊老愛幼。也可以是發明創造、興修水利,有了周易做背書,今后的雜學也是大道,并非什么旁門小道。
“百姓日用即為道”,這是認識論。
“緣用求仁”,這是方法論。
“化仁為用”,這是實踐論。
朱銘繼續說道“家父推崇農學,農學不是最大的百姓日用嗎家父常說,耕種亦含天地大道。譬如花朵,分雌花與雄花,此非陰陽之道耳雌花雄花交媾,結出糧食果實,此亦陰陽合和之道。從耕種而得知此理,這便是緣用求仁。如何化仁為用呢那便是人工授粉,在天氣不好、蜂蝶不多的時候,以人媒促成雌雄花朵交媾。如此,糧食就能增收,仁便化為了用。”
陳淵驚訝道“花朵也分雌雄”
朱銘學著老爸的樣子,彎腰撿起小石子,在地畫圖進行講解。
陳淵贊嘆道“周易誠不我欺也,果真是顯諸仁,藏諸用。這耕種之道暗含陰陽,藏起來便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我輩當緣用求仁,從這些日用之中理解道理。曉得了農學陰陽之道,再化仁為用,讓百姓種出更多糧食”
朱銘又說“先生推崇造船,這造船亦有大道。”
“有何大道”陳淵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