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運副使驚嘆“如此高產之物,當推行于天下”
另一個鄉賢問“老朽冒昧,能否求得一些種子”
陸榮笑道“既是仙物,有才德者可先種。今日鹿鳴宴,吾也不送金銀,只送每位舉人三斤玉米、十斤紅薯。在座的鄉賢,每家可購得十斤玉米、二十斤紅薯。另有西鄉朱先生所作農書,寫明了玉米紅薯種植之法,諸位可謄抄回家。”
“提學仁義”鄉賢舉人們喜出望外。
陸榮又說“紅薯收獲之際,已經入冬了,距離現在還早得很。各位可以先來謄抄農書。”
眾人品嘗到煮嫩玉米的美味,還以為這是啥好東西,猜想磨成玉米粉也很好吃。
估計兩三年之后,等新鮮勁過了,有錢人就只吃嫩玉米,不會再去吃玉米粉做成的食物。太過粗糙,口感不好。
又有鄉賢好奇道“傳聞那位朱先生,從海外得來仙糧,可真有遇到過神仙”
陸榮笑答“吾也不知。”
李含章說道“晚輩卻與朱家父子有交情,朱先生學究天人,萬物之理無所不通,那君子茶便出自朱先生之手。便連江南名儒陳先生,還有修道高士薛真人,都被朱先生的學識人品折服。如今二人留在山中,日夜請教朱先生學問。”
“果真是世間高士”轉運使不禁贊嘆,“陳知默陳淵與我同鄉,陳氏一族在百年前,曾經父子十登科,家學源遠流長。陳知默又拜大儒為師,學問更是精進。他甘愿留在山中,向那位朱先生請教,可見朱先生的才德何等廣博高遠。恨不能當面請教”
有一曹官說“此等高士,漕使應當薦舉。”
轉運使擺手道“不可打擾高士修行治學,其子朱成功都已辭辟,難道朱先生會接受征辟嗎此等世外高人,榮華富貴在其看來,不過是過眼云煙而已。”
陸榮說道“然也。吾與朱先生交往,他閉口不談經義,就連詩詞都藏拙,顯然是不想做官。但朱先生也并非避世,他所言所行,皆注重民生。不但在海外求來仙糧,還精于農學一道。聽說他為鄉下地主管理的水田,畝產能增加兩三成,此法也寫進了農書里。”
在場的鄉賢聞言大喜,迫不及待想要謄抄農書。
陸榮反正就是可勁兒的吹,把朱國祥吹得名頭越響,玉米紅薯的推廣就越順利。
鹿鳴宴結束之后,轉運使單獨拜訪陸榮“那玉米和紅薯,能否勻些與我”
陸榮笑道“漕使乃有德之人,自可耕種仙糧。”
轉運使說“玉米一百斤,紅薯一百斤,我讓家仆帶回鄉里福建。”
“等紅薯收獲之后,便給漕使送去。”陸榮心頭大樂,新作物可以傳到南方了。
轉運使對朱家父子興趣大增,回到漕衙之后,又把李含章招來,問道“陳知默真在西鄉山中”
李含章回答“已住下數月,每日皆隨朱先生治學。”
轉運使好奇道“陳知默已是名儒,朱先生有何可教他的難道也是傳授農學”
“非也,”李含章說道,“陳先生獲朱氏父子點播,數月之前便有所悟,欲開宗立派發揚儒學。”
“開宗立派”轉運使驚駭。
李含章說“此派承自周易,百姓日用即為道。緣用求仁,以道化用,造福天下百姓而利國家。又有我本之論,以我為矩,以家國天下為方。我之方也,則家國天下方也。此我非小我,萬民皆為我。萬民若方,家國必方,則國泰而民安。”
轉運使仔細體悟,又開始問細節,李含章盡量解答,但也有些東西說不出來。
轉運使心里藏了無數疑惑,干脆寫一封親筆信,派人送到西鄉縣大明村。
他是蔡京的人,至少明面是,在趨炎附勢、貪贓枉法的同時,也還有一些學術的追求。
就不許貪官進啊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