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銘在心里拜了拜王陽明“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陳淵沉默思索,士子們也在思考。
驀地,陳淵猛然拍手“此四句,暗合中庸大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可也出自令尊之口”
朱銘點頭“然。”
陳淵感嘆“元璋兄,真大儒也”
同樣是那四句話,在不同的人嘴里說出來,意思是可以剛好相反的,朱銘直接把王陽明的唯心主義變成了唯物主義。
別人怎么理解都行,但在朱銘這里,“為善去惡是格物”須先明白事物的道理,再去為善去惡。可以是物理層面的,理解運用物理知識趨利避害也可以是社會道德層面的,認清社會規律、倫理秩序,以此來懲惡揚善。
那四句話,正著讀是認識論,反著讀是方法論。
于是,陳淵和朱銘開始探討,士子們靜靜聆聽,令孤許趴在地記錄。
就連那個江西來的涂汝揆,都坐在旁邊聽得入神。人家雖是江西的二流貨色,放在漢中卻屬于一等一。
天色漸黑,篝火升起。
朱銘和陳淵交流完畢,士子們開始提問。
涂汝揆首先問“如何讓格物來的知,契合孟子天性之良知”
陳淵回答說“天命之謂性,致良知要曉天命,歸復本心而已。此事說來容易,做起來卻難,講的是儒家心性命理。多少先賢大儒,一輩子都在窮究這個。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爾等年紀輕輕,恐怕難以理解其真諦。須多看、多學、多悟,日月精進,方可摸得一鱗半爪。”
陳淵對于致良知的理解,更適合普通人。
王陽明那種致良知,對天資要求太高了,確實能教育出許多猛人,卻也讓無數資質平平者成為妄人。
朱銘說得更直接明白“先立個大志,然后以其為目標,去做人,去學習,去做事。這個大志,不一定是你的天命。我等還年輕,坐井觀天,只能從那一片天中尋求大志。等從井里爬出來,或許大志就變了。也可以從小就立大志,比如濟世救民,但怎么做,卻要慢慢去摸索。若有某天,為了自己的志向,能夠舍生取義從容赴死,能夠毅然拋棄榮華富貴,那就真正找到自己的天命了。”
陳淵皺了皺眉頭,他不太同意朱銘的觀點,但似乎大方向又沒說錯,于是也懶得去糾正。
解答完士子們的諸多疑問,陳淵忽然站起,開始新學派的第一次公開講學。
首先講的便是我本、道用、方矩三論,他盡量講得通俗易懂,就連官差和商販都靠攏來,只當是聽大儒講故事。
講了一陣,有小商人問道“陳先生,伱說人人依規矩,國家就能富裕,天下就能太平。可為什么俺守法經商,只能賺些苦命錢,那些為非作歹的大商賈,卻能賺得盆滿缽滿呢俺這尺子是直的,俺卻要受苦。大商賈的尺子是彎的,他們卻能享福。都在為家國天下畫方形,俺尺子太短,只能畫一點點直線。大商賈的尺子更長,他們能畫很多歪線。”
陳淵說道“你沒有錯,不是你的問題。是吏治不清,讓好人受苦,讓壞人享福。希望你能繼續做好人,若有能力,就去懲戒那些壞人,若無能力,就做好自己的事情。我們這些讀書人,會盡量幫助你們。我們會趕走奸臣、整頓吏治,讓好人守法也能享福,讓壞人犯法必遭懲罰。”
小商人卻是不信,用譏諷的語氣說“俺卻等著那天。”
陳淵指著那小商人,對趕考士子們說“此人不信,能怪他嗎不能取信于民,此真乃我等讀書人之恥也”
多數士子羞慚低頭,也有人心中不屑。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