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長調唱完,竟將數位老者唱得掉淚。
有位老先生抹干眼淚,當即喚來小廝,給歌手打賞幾枚銀錢。
徐婆昔右手握著木板,在左手心輕輕拍打,微笑道“剛才這首慢詞,著實悲戚得很,下一首換個豪放蒼涼的小令,便是那朱探花的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鄭胖子不敢再大聲說話,湊到朱銘耳邊低語“巧得很,是你的詞。”
臨江仙屬于雙調小令,但北宋還沒有雙調的說法,只以小令、中調、長調而論。
像青玉案元夕,便是一首中調。
不精通音律,也可以搞創作,典型代表就是蘇軾。
而且,蘇軾明明不精于音律,偏偏還喜歡搞詞調創新,在北宋就已經爭議頗大。喜歡的人不少,討厭的人也多。宋徽宗、李清照這種音律行家,就不怎愛聽蘇軾的詞,因為唱起來總感覺不協調。
“啪啪啪啪”
小令很快唱完,朱銘跟著眾人一起鼓掌。
東京夢華錄的作者孟鉞,此刻也在用力鼓掌。他隨父定居東京已十二年,如今才二十歲出頭,家住金梁橋西邊,跟蔡京的宅邸只隔了兩條街。
徐婆昔忽的拿起琵琶,開始彈唱更為歡快的曲破。
曲破在唐朝屬于大型歌舞表演,宋代的小唱歌手,只摘取其中菁華部分進行演唱。
勾欄中的氣氛,也隨之而暢快起來。
嗯,在朱銘的理解當中,這些全是宋代流行歌曲。前兩首是抒情慢歌,這一首則是歡樂快歌。
這家勾欄挺素的,甚至有幾個女觀眾。
不但素,還頗為高雅,有一定的欣賞門檻。
普通百姓,更喜歡外城區的勾欄,那里唱的全是些俚曲。
曲破唱完,徐婆昔又開始唱引歌。
引歌為樂府曲調,主要以琴音伴奏。唐代大曲,首段是“序”,第二段便是“引”。
最出名的引歌,當屬李憑箜篌引無疑。
朱銘完全不懂音律,甚至聽不出是什么拍子,只是覺得好聽而已。這首歌的節奏比小令更慢,又比中調更快一些,比較符合朱銘的聽歌習慣。
一直聽到子時,中間還有幾位歌手來串場。
估摸著已經很晚,明天還要早起班,朱銘和小伙伴們起身離開。
走在大街,都晚十二點了,東京城里依舊燈火輝煌。
想想此時的歐洲,完全沒有夜生活可言,這大宋屬實是人類燈塔。
閔子順非常興奮“東京的小唱名角,果然不是洋州可比的。”
白崇彥也說“難怪權貴之家,都喜歡養歌姬。俺若有錢了,也養歌姬在家中,日日都能聽到如此音樂。”
鄭胖子卻說“還是不如雜劇好看。”
唉,一幫小地方的土包子,終于見識了京城的高檔娛樂。
朱銘漫步在東京深夜的街道,看著周邊的燈火,聽著隱約的歌聲,冷風一吹,恍如隔世。
似乎在夢中,猝然被驚醒。
潘樓的酒招子,還在迎風搖曳,無聲訴說著世間繁華,好似距離那金戈鐵馬無比遙遠。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