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逢吉對家仆說“聽聞洋州紅薯干,便是從大明村傳出的,如今興元府那邊也有了。此物類似果脯,又廉價易制,貴人和小民都愛吃。”
“此物確實極佳。”家仆笑道。
趙逢吉說“這便嘗嘗最正宗的大明村紅薯干,我身沒帶銅錢,你卻掏錢買下兩斤。”
“是。”家仆連忙掏錢。
趙逢吉又走向客棧,問道“店家,元璋公的宅邸在哪邊”
余善微正在看書,抬頭問“閣下從何而來尋元璋公有何要事”
女的
趙逢吉有些驚訝說道“吾名趙逢吉,受利州路漕司所托,來尋元璋公商議要事。”
“請貴客跟我來。”余善微交代伙計看店便帶著趙逢吉出門。
趙逢吉仔細打量各處,好奇道“大明村似未受旱災影響。”
余善微苦笑“既在漢中,又怎不受災”
大明村積攢幾年的糧食,今年全部消耗一空,還拿出了一些賑濟災民。
也有些逃荒來的無地農戶,旱情結束也不愿離開,反正他們回去也就那樣,請求大明村收留全家老小。
朱國祥來者不拒,把他們安置在更下游開荒。
此時此刻,朱國祥正在讀兒子的來信。
信中吐槽金州真特么窮,又讓朱國祥弄點紅薯過去,趁著雨水變多趕緊種下,冬天收獲之后就能頂一撥。否則的話,按照今年的災情,明年春天青黃不接時又要鬧饑荒。
大明村也在補種紅薯,而且已經育苗扦插下去。
地窖里儲存的薯種所剩不多,估計育種之后,頂多能扦插二三十畝。而且最佳種植季節已過,如今氣溫過高,收獲不會太好。
他叫來張廣道,吩咐說“你既打算在石泉縣開辟商道,去時把剩下的薯種,全都帶到金州城。告訴我那傻兒子,這時補種紅薯已晚了,能有正常收成的一半都算運氣好。”
“是”
張廣道今年也挺郁悶,陜西那邊太亂了,到處都是盜賊嚴重影響他的走私生意。
朱國祥其實打算回洋州建造紙坊,而且還弄到了造竹紙的技術。
洋州本身是產紙的,蔡倫的墓地,在洋州城東邊的龍亭鋪蔡倫的爵位就是龍亭侯。這里造紙歷史悠久,以前是造藤紙為主,到了北宋改為制作皮紙,閔家便是洋州最大的造紙商。
北宋初期,中國的主流紙張還是藤紙,不但造價昂貴,且產量受原材料限制而很難提升。
如今的主流已變成皮紙,既以各種樹皮為原材料。
與此同時,竹紙也在興起。
但竹紙工序太復雜,還在繼續探索改進當中,得等到南宋中期才能大發展。
皇帝賜給朱國祥土地,他回村之后發現,根本不必圈占這里。完全可以去圈占洋州那邊的竹林,大片大片全是竹林,還有蘇軾、文同這對親家做招牌,產出的竹紙肯定有市場。蘇軾、文同都在洋州竹林留下詩作,文同更是批量留下詩畫。
可惜,造紙計劃被旱災打亂了,朱國祥現在拿不出什么錢糧。
看了一陣書,朱國祥出門巡視村落,主要前往下游新開荒的地段。
新開荒地與客棧碼頭的距離,已經跟前往白村差不多,沿著漢江把大明村拉得老長。再往前就不適合耕種了,江邊的山嶺極為陡峭,得坐船繞過一些險峻地方。
“元璋公”
趙逢吉快步前“晚輩趙逢吉,拜見元璋公。”
朱國祥作揖回禮,眼睛掃向楊志,見其被五花大綁,故意問道“你怎來了”
楊志忙說“俺受席知軍差遣,來給元璋公送壽禮。”
這一問一答,把趙逢吉聽得尷尬無比,恨不得找條地縫給鉆進去。
趙逢吉連忙說“快給這些壯士松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