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乘坐官船,貨物就能不交過路稅。
朝廷三令五申禁止這種行為,但根本就禁不了。朱家父子并不覺得虧心,因為沿途私卡太多了,是地方官府先亂收過稅,他們才利用官員身份避稅的。
在等待官船的時候,鄧春負責看守貨物,石元公則帶著楊樸等人,每天出去打探各種消息。
直至漢水上游無法再行船,石元公他們改走陸路,順著金牛道的北端翻山越嶺,行至利州城廣元就已到四月。
如今這位利州知州,竟然是之前的興元知府李友聞,還曾送過幾個冶鐵戶給朱銘。
前往四川鎮壓蠻夷的西軍,返回陜西時路過漢中,李友聞沒能按時給足軍糧,導致西軍在漢中鄉下劫掠。最后鬧到朝廷那邊,西軍將領屁事兒沒有,李友聞卻被貶去做利州太守。
石元公以朱銘家仆的身份去拜訪,李友聞熱情迎接“成功賢弟近來可好”
“除了幾個宵小作祟,吾家主人一切順遂。”石元公說道。
聊了幾句,李友聞說“聽閣下談吐,似乎讀過書”
石元公回答“吾本濮州士子,還曾中過舉人。無奈家道衰落,父兄皆亡,幸得朱相公收留,如今為朱相公販紙。”
“朱相公開了造紙坊”李友聞問道。
石元公反問“太守可聽說過筼筜谷”
李友聞道“自然聽過,那里是文與可的隱居之地,三蘇父子皆曾前往做客。”
石元公說道“朱大相公在筼筜谷附近造紙,所用原料便是筼筜竹。因為季節原因,如今只有老竹造出的劣紙,待再過兩月就能用新竹造好紙。此來利州,奉主人之命,特地贈送一些給太守。”
這就是鬼扯,朱銘根本不知道李友聞調去利州。他還以為李友聞在興元府,讓石元公路過的時候,可以去拜訪一二。
石元公拿出一摞竹紙,李友聞撫摸觀察,驚訝道“與皮紙相比,自然顯得低劣,但作為竹紙已是上品。朱相公還能造出更好的”
“六七月份,在下會重來一次,到時候給太守帶來好紙。”石元公微笑道。
李友聞非常開心“朱相公太客氣了。”
他當即研墨提筆,在竹紙上寫了首詩,名叫喜得筼筜竹紙贈朱先生。待墨跡稍干,便遞給石元公“煩請轉交。”
石元公收好詩篇,隨口問道“利州有甚世家望族,竹紙銷路如何”
李友聞說“有王氏、楊氏、武氏三族最為興盛,但都沒出幾個進士,只是地方大族而已。閣下欲賣竹紙,可賣給州城李氏,李家雖然沒出進士卻是本地財力頗豐的商賈。”
“多謝太守指點。”石元公拱手道。
拜別知州,石元公到客棧下榻,翌日再去拜訪李家,把攜帶的竹紙全部出手。
算上路途消耗,只小賺了一筆。若非免費乘坐官船,恐怕還要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