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回程時可以販運利州特產。
一邊購買貨物,一邊打探消息。
利州本是利州路的首府,官員陸陸續續搬去了興元府。但這里的駐軍還存在,數千廂軍駐扎在出川咽喉,防止蜀地有叛軍北上。
石元公旁敲側擊,得知利州廂軍已經廢了。
大部分廂軍,都在從事各種差役。剩下的廂軍馬軍也不滿額,吃空餉自不必說,連戰馬都不剩幾匹。
石元公還去校場外偷看,發現里面一個廂軍也沒有,平時根本不參加訓練。
楊樸打聽到幾個廂軍軍官的住址,悄悄觀察兩日,回來報告說“這里的廂軍將校,出門連兵器也不帶,打起仗來怕連濮州的弓手都不如。利州城頭,也沒幾個士卒,遇到大太陽就躲起來不見人。”
石元公在紙上記錄利州乃出川咽喉,兵家必經之地也。然此地廂軍廢弛已久,一年未曾操練一回。士卒按例不得攜帶兵甲,一應軍械皆存放于兵杖庫。城中守備稀松,可奇襲而下,憑此控厄川蜀。
磨磨蹭蹭半個多月,石元公把各處都看了,終于帶著利州土特產返回。
等回到洋州,把貨物扔給鄭家出手,沿途記錄交給朱國祥保管。歇息數日,石元公帶著新竹好紙,再度順著金牛道南行。
這次是真正入蜀了,同樣沿途打聽消息。
過了利州便是劍州劍閣崢嶸而崔嵬,然則守備依舊空虛。
這里太久沒打仗了,官兵將士根本沒當回事兒。
守關士卒都懶洋洋的,而且不咋健壯的樣子。他們被吃空餉,兵額常年不足,平時的糧餉也多遭拖欠,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難過。
過路商稅,也跟士卒無關,皆被稅吏收走。
反而是附近的巡檢兵,戰斗力似乎更強,他們常年負責稽查走私。
石元公記錄道劍閣險要,不可力克,當須智取。守關將士不足二百,身體孱弱。惟巡檢兵可堪一戰,此等軍士緝盜緝私,常年奔走于蜀山之中。然其貪財,可事先誘騙收買。
又記錄大族劍州大族黃氏、于氏
對于本地大族的消息,皆來自道聽途說,多幾人闡述一致便記下,不一定與真實情況相符,但也不會差太遠。
再記錄民情劍州太守殘暴虐民,官吏貪腐橫行,百姓每有逃亡,山中匪類實多。有一大寇名黃二,乃黃氏支脈也,聚眾數百劫掠地方。官府不能剿,剿之則遁入山中。此寇頗有仗義之名,只劫大戶及商旅,不擾窮人分毫。可招而納之。
石元公如此磨蹭前進,筼筜好紙賣得再貴,估計也沒啥賺頭,錢財都拿去打探消息了。
他還特意關注私鹽販子,川峽走私隊伍當中,除了走私茶葉之外,便是私鹽販子最為猖獗,而且跟巡檢兵暗中來往。
石元公建議,若是進兵四川,可沿途招募私鹽販子。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