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以南的蠻夷很弱,但不代表著他們人少。
以后世行政區劃來描述,兩林蠻在極盛之時,擁有甘洛縣南部、越西縣東部、喜德縣北部地盤。部落人口,多達好幾萬。
而今可能還剩兩三萬人,并且被邛部川蠻趕到喜德縣,同時控制越西縣的部分土地。
宇文常之所以清楚其實力,是因為黎州有各部幾十年前的資料。那會兒大宋國力還算強盛,偶爾會征召夷兵作戰,最多的時候能召集一萬多人,兩林蠻當時動輒出兵三四千。
“你想攻打邛部川蠻,就帶這三百多廂軍去”宇文常問道。
朱銘說道“把服役廂軍也征調一些,再征召大渡河北岸的熟夷,再征召一些民夫運糧,可以對外宣稱有一萬大軍。”
黎州的廂軍數額,足足有一個軍2500人。
但茶馬司就劃走一千多人,專門用于押運互市物資。州縣兩級各個衙門,也有廂軍在服役,純粹把廂軍當役夫使用。
真正能打仗的就特么只剩350個步軍300,馬軍50,號稱萬人大軍確實有點離譜。
朱銘突然問“廂軍一個滿編步軍指揮,應該有500將士才對,怎黎州這里只有300人”
宇文常說道“前兩年瀘南夷叛亂,制使征召各州廂軍,黎州士卒被帶走二百。接著茂州又有蠻夷作亂,二百黎州廂軍一直沒有歸還,究竟傷亡多少人,到現在還沒給個準數。”
朱銘有些無語“”
這種操作很正常,黎州屬于瘴地,110年前定下的規矩是,這里的廂軍兩年換防一次。
但已經幾十年沒換防了廂軍多為本地招募。
制置使把兵調走之后,隨便扔些歪瓜裂棗回來,可以說是在兩年換防。至于死傷士卒的撫恤金,估計也給不了多少,得黎州這邊自己想辦法。
宇文常說“剩下這300步軍,大都是我親自征召的,皆為鄉下良民。”
這算不幸中的萬幸了,宋代廂軍多招無業游民和逃荒流民,訓練和打仗都不怎么聽話,宇文常征召鄉下良民做得不錯。
朱銘說道“邛部川蠻日漸壯大,數十年間,地盤人口近乎翻倍,還截斷各部互市通道。長此以往,實為大患。如今可以勒令各部出兵圍攻,再過三十年,官府還能使喚各蠻部出兵嗎”
宇文常感慨“成功還是少年意氣啊。且不說出兵能否獲勝,你我能夠私自調兵嗎”
朱銘說道“凡事皆可變通,招募一些無業游民充數,把現有的廂軍全部變成鄉兵。至于軍官不好變動,就讓他們暫充廂軍中的役兵軍官,知州是可以調派役兵做事的。”
宇文常聽得目瞪口呆“你這樣做一旦被查實,至少也是絞刑。”
“士大夫一般不判死刑”朱銘笑道,“吾非為了立功升遷,而是想要震懾黎州各蠻部。”
宇文常不想跟著朱銘冒險,他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件,怒斥邛部川蠻的不臣行為,勒令其歸還劫掠自兩林部的人口財貨。
朱銘主動請纓“我來送信。”
宇文常已經有點摸清朱銘的路數“伱是想親自去探查地形吧”
朱銘笑笑不說話。
宇文常終究還是同意讓朱銘去送信,因為他也想知道蠻夷的虛實。
翌日,朱銘帶著十多騎出發。
兩林部首領之子李繼恩擔任向導,在漢水匯入大渡河的下游十余里渡河。
過河之后,前方便是一條河谷,兩岸皆高山聳峙。
李繼恩說道“這里以前為兩林部所有,大山之中也有村寨,那些村寨現在聽邛部川蠻的命令。但只要官府打贏邛部川蠻,山中村寨肯定不再順服他們。”
朱銘問道“北上的通道,只有這一條嗎”
李繼恩指著東邊“那里很遠的地方,也有一條通道可以北上,必須經過虛恨部的地盤邊緣。”
虛恨部就在后世的峨邊縣,已經不屬于黎州,名義上屬于嘉州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