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恩又指著西邊“那里很遠的地方,也有一條通道可以北上,過河之后要經過五部落蠻。”
朱銘又問“南邊除了兩林蠻,還有哪個部落跟邛部川蠻有仇”
李繼恩說“保寨蠻,他們可能會出兵幫忙。”
大渡河以南,是烏蠻的地盤。
不管是邛部川蠻、保寨蠻,還是什么兩林蠻,都屬于烏蠻部落聯盟。
一個或幾個村寨,形成一個小部落,首領稱為“鬼主”。
多個小部落聯合,形成一個大部落,首領叫“大鬼主”。
霸主級別的首領,叫作“百蠻都大鬼主”
各部蠻夷打來打去,除了擴充地盤和人口,就是為爭奪那個“百蠻都大鬼主”的名號。
唐朝的時候,邛部川蠻首領是都大鬼主。
五代的時候,這個稱號被兩林蠻搶走。
到了北宋,邛部川蠻和兩林蠻來回爭奪,最終還是邛部川蠻獲勝。
傳聞“百蠻都大鬼主”可溝通鬼神,冥冥中獲得鬼神的幫助。
繼續行走兩日,朱銘忽見一村寨,寨中有兩座石頭壘筑的碉樓。
“各部皆建有碉堡”朱銘問道。
李繼恩說“這種叫籠房。”
籠房又叫邛籠,到了近現代,甚至演變為羌族民居。一般有三層,上層放糧食,中層住人,下層養牲畜。
但在古代,卻屬于軍民雙用建筑,只有部落貴族能住里面,戰時召集士兵進行防御。
邛部川蠻的勿鄧部百蠻都大鬼主所在部落駐地,村寨名稱就叫做“普古籠”,以寨中最高最大的籠房命名。
又行數日,來到兩條河流的交匯處,看見一個大型村寨。
村寨三面臨河,一面靠山,竟然建有五座碉堡。
“這是何地”朱銘問道。
李繼恩情緒復雜,望著村寨說“我的祖父,曾經居住在這里。最高的那座籠房,以前是兩林蠻大鬼主的家,現在被邛部川蠻給霸占了。”
其實就是后世甘洛縣城所在。
朱銘主動前往村寨休息,得知他是漢源知縣,村寨首領親自率眾迎接。
這邊的蠻夷裝扮都差不多,男子梳著髽髻,女子披頭散發。髽髻在漢人的禮儀當中,屬于喪髻,或者巫祝的發髻,也不知咋成了蠻夷的日常發型。
村寨首領是百蠻都大鬼主的弟弟,名叫補蘇。
附近幾個村寨,都是補蘇的地盤,屬于邛部川蠻勿鄧部的下屬部落,補蘇自己也有鬼主稱號。
這貨不會說漢話,叫來一個漢人做翻譯。
“譙歡拜見縣尊”漢人拱手道。
朱銘質問“既為漢民,為何給蠻夷做事”
譙歡回答“在漢地不得活,只能到蠻地茍且偷生。”
朱銘問道“若是能活,可愿回去”
譙歡低頭,不再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