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官員再躺平,也得去衙門點卯坐班。
朱銘和范致明二人,卻是整日無事可干,相約去七星山散心,順便為興建書院選址。
七星山在桂州城東,漓江對岸。
兩人各自帶著親隨,踱步前往渡口。
出城不遠,便見十多個夷人結伴而來。男子發髻如椎,穿著斑紋袍子;女子上衫下裙,紋路極為花哨。
無論男女,皆帶兵器,打著赤腳。
他們估計是來賣貨的,而且貨物有點嚇人。
男人們抬著一頭棕熊,由于體型過于龐大,四肢被斬下來分開攜帶。
這玩意兒叫“人熊”,也就是“羆”。
朱銘看了一陣,好奇問“這些是哪族的”
范致明說“瑤人。”
“桂州瑤人很多嗎”朱銘問道。
范致明說“周邊山中,皆是熟瑤,可講漢話。更遠的山中,多為生瑤,不服王化。熟瑤性情溫和,常來州城賣土貨。生瑤卻兇暴異常,每每下山劫掠,漢民多受其害。”
朱銘打聽道“可會耕種”
范致明道“熟瑤精于耕作,多種粟米、豆子、山芋,與漢民一般無二。生瑤刀耕火種,輔以打獵為生。”
這里的瑤人,都不種水稻,因為全住在山里沒有水田,生活相對還是比較困難的。
或許是見他們穿得更好,那些瑤人居然主動上前“貴人可要買人熊肉好吃得很,這皮也結實。”
朱銘可不吃熊肉,說道“還有甚別的土貨”
幾個瑤族女子,立即放下背簍。
朱銘瞅了兩眼,有麻布等日用品,也有許多工藝品。
“此為何物”朱銘撿起一塊黑色石頭。
一個瑤族女子說“滑石。”
范致明道“滑石是桂州貢品,可以入藥,也可做裝飾。有黑有白,光滑如玉。”
其實就是硅酸鹽礦物,瑤人拿來沒啥用,漢人倒是很喜歡。
這些滑石打磨過,而且上了油,看起來就像玉石。
朱銘感覺有趣,便掏錢買了兩顆。
繼續往河邊走,范致明說“桂州濕氣重,滑石可除濕氣,也算一味好藥材。”
前方立著幾塊石碑朱銘來時沒怎么注意,此刻卻見碑上刻著各種藥方,忍不住問“怎立碑鐫刻藥方于道旁”
范致明解釋道“大宋建國之初,廣西尚未開化。陳公堯叟,履任廣西轉運使,先是疏通靈渠與漓江,又在廣西推種水稻和苧麻。那時醫學不興,廣西百姓得病,皆殺雞祈神保佑。陳公派人搜集驗方,刻碑立于各處要道,方便百姓抄錄,醫學這才在廣西傳開。”
“真是能臣啊”朱銘不禁感慨。
他穿越前就知道陳堯叟,但并非因其治民功績。而是陳堯叟身為四川人,在澶淵之盟后,建議皇帝遷都去成都,被宰相寇準一通臭罵。
范致明說道“可惜,廣西至今也多瘴氣,漢家官民難以深入不毛。”
廣西這邊容易得病,推廣醫學的官員,不止一個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