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邕州南寧知州范旻,發現百姓得病之后,只顧拜神不愿求醫。于是張貼告示,誰愿意看病的,可以找他報銷醫藥費,他自己掏腰包來解決。又在各處神龕之上,刻下許多藥方,拜神的病人都能看見。
最頭疼的,當屬瘴氣。
北宋初年,派往廣西任職的官員,死亡率竟然達到70。
陳堯叟離京赴任的時候,好友給他寫了首送別詩,大致內容是廣西那破地方瘴氣厲害得很。我把你送出東京城門都感覺自己魂斷神傷,老兄你要多多保重啊。
駐扎順州越南高平省的士兵,病死者十之七八,就連知州都染重病。
十多年前,王祖道拓地1500里,建城調兵去駐守。僅一年時間,士卒就死亡近半。等他升任兵部尚書,士兵沒死的全跑了,蠻夷卷土重來,還經常出山劫掠。
坐船過了漓江,來到龍隱巖附近,范致明指著前方說“到了夏日,七星山也有瘴氣。若在此地講學,不可進山太深,須得在山下建房。”
朱銘對此頗為費解“瘴氣究竟是何物”
范致明說“南方之病,皆謂之瘴,在北方沒有。”
大概就是一些熱帶病的總稱,瘧疾、痢疾、出血熱、沙虱熱等等。有的通過蚊蟲傳播,有的通過水源傳播。
范致明說道“其實多喝熱水,不喝生水,就能避免疾病。但須長久教化,非一朝一夕之功。”
朱銘驚訝道“君也知喝熱水能防疾病”
范致明笑著說“東南之地,人人皆知。”
古人不是傻子,或許他們不懂原理,但他們知道觀察總結。
撰寫于北宋末年的雞肋篇,就有詳細記載“世謂西北水善而風毒,故人多傷于賊風,水雖冷飲無患。東南則反是,縱細民在道路,亦必飲煎水,臥則以首外向”
在宋人的觀念里面,西北地區要注意防風,避免風邪入體生病,喝不喝熱水無所謂。而在東南地區,就算是小民走在路上,也必然喝煮過的水,還要注意通風防止中暑,睡覺時應該把腦袋朝向外面。
陳堯叟治理廣西的時候,為了預防瘴氣,也是注重防暑和飲水安全。
他讓百姓在官道兩旁種樹遮陰,每隔十里建亭舍,行人都可免費納涼解渴。還教導廣西百姓打井,井水比河水更干凈,能有效防止寄生蟲和細菌感染。
如今,喝熱水已成為共識,廣西官員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但廣西的小老百姓,以及那些士卒,卻還沒有養成習慣。舀起生水便喝,不知不覺就中招了。
七星山下就有農民,朱銘踱步走去,敲開農家小院的院門。
臨近過年,農活不多,家中有人。
見他們似乎來頭不小,這戶農民有些害怕,局促不安的進行接待。
朱銘微笑拱手“我們游玩七星山,途中口渴,能否討一碗水喝”
“貴人快請進。”聽說他們只是來討水喝的,幾個農民變得熱情起來。
老婦人提著陶制水壺出來,手里還托著個陶碗。
這明顯是涼白開,否則就用不著水壺。
朱銘坐下拉家常,先問他們有幾口人,再問今年收成如何。
扯了好半天,朱銘終于問道“臨桂百姓,都知道燒水再喝嗎”
老農答道“官府讓喝煎水,說喝了生水會得病。咱這里離城近,都聽話得很,再遠些的就不聽,官府也懶得去管。”
朱銘繼續詢問,大概明白啥情況。
純粹就是觀念問題,漢代已經有了多孔灶臺,能同時加熱幾口鍋。煮飯的時候,就順便把開水燒了,根本不用多費柴禾。
江南開發得早,瘴氣不再是問題,百姓也更有衛生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