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件禮物,被抬到七星書院,都是桂州官吏和富戶送的。
似乎覺得朱銘從中原來,什么奢侈物品都見過,于是富戶們多選擇贈送土特產。
朱銘也懶得拒絕,只當是收的束脩。
“老酒是什么酒怎每家都送一壇”朱銘看著禮單問。
蔡懌、尚用之等官員也來慶賀,前者說道“麥麴所釀,乃廣西特產,以桂州猶多。士紳之家,每歲必釀,婚喪嫁娶、招待貴客皆用此酒。”
尚用之說“前番招待成功,便喝的是老酒。另有一種古辣泉,藥酒是也,出自山中夷人之手,色澤微紅,可防瘴氣。”
各種土貨禮品,朱銘都覺稀奇。
他居然看到了葫蘆絲,外形與后世大同小異,只不過宋人稱其為胡盧笙。
還有一種盧沙,豎八管,橫一管,類似排簫,聽說是瑤族樂器。
禮品當中,以瑤貨居多。
瑤族在宋代多寫為“猺族”、“搖族”,桂林周邊的熟瑤,還沒納入官府統治,不需要交稅服役,因此跟漢民相處較為和諧。他們經常下山賣貨,商賈運去北邊售賣,算是各取所需。
讓張鏜、李寶、關勝等人,把禮物都搬到庫房,朱銘問曾孝端“本地報名的學生有多少”
“已有七十六人,”曾孝端說,“年齡最長者28歲,年齡最幼者13歲,甚至有就讀于州學和縣學者。”
當天,慶祝完書院落成典禮,朱銘開始了第一次旅游。
走得不遠,就在七星山的另一側。
蔡懌、尚用之兩位驢友帶隊,朱銘領著諸多學生,坐船去游龍隱巖。
可泛舟直入洞中,內部高大廣闊,洞頂隱有龍跡。
朱銘沒怎么看出來,但蔡懌堅稱那是龍型,又有水光搖曳增強效果。盯著看了好半天,朱銘只能承認那是龍,這樣才能匹配風景名勝。
行舟一箭之地,前方有洞門可出,半山腰遇到寺廟。
住持是個叫義真的老和尚,合十鞠躬道“龍隱寺與七星書院毗鄰,今后朱山長常來喝茶。”
“好說。”朱銘微笑。
他并不憎惡任何宗教,前提是別沾染太多世俗。
這個龍隱寺就不錯,并不修筑殿宇,也不兼并土地。以巖洞為佛堂,靠收香火錢過日子,攏共也才幾個和尚而已。
巖壁鑿有佛龕,朱銘入鄉隨俗,也上前拜了幾拜。
隨即又去游覽別處,義真和尚指著巖洞的一角說“那邊有登山杖。”
估計常有人來游玩,龍隱寺準備了一堆登山杖,免費給游客,反正他香火錢收得足。
朱銘和學生皆去取杖,蔡懌等資深驢友自是有備而來。
曾公巖等名勝陸陸續續都看了。
方廷實玩得很高興,他以前沒怎么來過,頗有被拉下水做驢友的征兆。
范致明則是問東問西,在岳州收酒稅時,他也喜歡到處游覽,還把歷史人文也一起寫進書里。
只爬了一座山峰便天黑,山中亦有村社,眾人前去填肚子。
所謂村落,不過十幾戶人家。
但日子過得還可以,經常招待游客,備下飯食賺些外快。官吏也不來盤剝,否則太守進山旅游,上哪兒找地方吃飯住宿
“汪汪汪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