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又叫朝天峽,唐明皇逃跑入川,蜀中官員便在此接駕取“朝拜天子”之意后世改叫明月峽。
高山,深峽,湍流,棧道,寨堡沒有兩三萬兵力,不計死傷的強攻,根本不可能殺過去。
已經六十多歲的利州太守黃德裕,親自坐鎮漫天寨,而且身邊放了口棺材。
黃德裕負手而立,望著前來打探消息的賊寇,面無表情一句話也不說。
他二十歲中進士,少年英才,風流倜儻。
當時的探花,并非固定第三名,而是讓最年輕帥氣的進士來做。
他就是探花郎。
榜眼出身的御史上官均,主動把外甥女嫁給他。一時間,美人在懷,前途無量,說不出的風光。
他在閔縣,親臨臺風災區,帶領百姓救災。
他在鳳翔,鼓勵百姓告狀,嚴懲世家大族子弟鳳翔府有大量官宦世家。
但是,這些政績都不管用反而得罪權貴難以升遷。
黃德裕能夠升做朝官,竟是因為能書善畫
宋徽宗喜歡他的書畫,加封他為少保,還讓他給皇子們上課。
因不容于王黼,又跟太子走得近,黃德裕去年被貶來利州做太守。
“賊人退了,賊人退了”
賊寇消失,走得無影無蹤,漫天寨的守軍歡呼起來。
黃德裕依舊面無表情,一屁股坐在棺材上,望著滔滔嘉陵江水沉思。
他能在此防住賊寇南下,但巴州那邊怎么辦
四川多半是要沒了
“太守,太守”一個信使從南邊而來。
黃德裕心頭一緊,連忙保持鎮定,依舊坐在棺材上扭頭問道“怎的了”
信使氣喘吁吁說“昭昭化沒了,有人起兵造反。還到處傳播亂賊口號,說要說要殺貪官,等貴賤,均貧富。”
黃德裕就像喉嚨里有痰,張大嘴巴卻說不出話來。
他一輩子清廉著稱,到老了卻成為“殺貪官”的目標。
被反賊攻陷的昭化縣城,卡在劍門關和利州城之間,絕對不能有任何閃失
黃德裕留下一千“精兵”防守漫天寨,自己帶著主力火速回去剿賊。
半個月前。
昭化縣望喜鎮附近的蔣家溝村。
鄉下士子蔣成務,看著一群官差離開,藏在心中的憤怒,終于忍不住浮到臉上。
他家是鄉下地主,父子五人都讀過書,前后花費大量錢財,卻只有二弟考上舉人。家里變賣田產供二弟進京趕考,可惜依舊榜上無名。
蔣成務為了負擔家庭,放棄科舉去打工。
給人抄過佛經,替人做過賬房。同窗舉薦他到縣小學做老師,總算有了穩定體面的營生,誰知朝廷削減官學規模,直接把昭化縣小學給裁撤了。
如今家里只剩一百多畝地,其中七成屬于貧瘠旱田,卻要養活全家老小十六口人。
四個兄弟,三人放棄學業,一邊耕種一邊做工,只要賺錢啥都愿意干,集全家之力供養二弟讀書。
因為二弟考中過舉人,最有希望做進士翻身
然而官府卻不放過他們,因為蔣家以前是三等戶。家道中落了,戶等卻不減,什么苛捐雜稅都有他們的份,而且還比一般農民收得更重。
“父親,反了吧。”蔣成務回到屋里。
蔣仲儒是村學老師,還不到五十歲,卻已經滿頭花白。
村里讀書的學生不多,束脩也收不到幾個,平時還得自己下田種地。
他年輕時候,性情耿直且暴躁,毆打過本縣大族子弟,從此被打擊報復二十多年。
而且鈍刀子割肉,不一下子弄死,年年攤派都有他家。變賣了許多田產,戶等一直卡著不給降,非要把他折磨致死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