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州閔家已學會造活字,數量雖然不多,但用來印刷檄文卻夠了,反正通篇也沒啥生僻字。
在閔文蔚主持下,閔家態度一直很曖昧。
衙門里的閔姓胥吏,毫無顧忌地為朱國祥做事。而閔家那些正經士子,卻窩在書院不準下山,仿佛洋州還在朝廷手里。
朱國祥也不逼迫,只強征閔家的印刷作坊,將已刻鉛活字全部充公。
古代沒有互聯網,也不可能通電全國。
檄文往往讓俘虜帶回,交給敵軍主將,或者直接送去都城。如果兩軍正在交戰,帶回檄文的俘虜,下場可能會很慘,史書里經常有“斬俘焚榜文”的記載。
當然還有其他方式,比如用弓箭射檄文進城,或者讓細作張貼于交通要道。
傳播起來,速度很慢
前往陜西的通道被堵死,過往商旅盤查嚴格。朱國祥印了幾百份檄文,派細作東出金州散播,同時往南給朱銘送去。
東京城里那些檄文,是細作扮做流民乞丐,沿途進行散播的,主要張貼在碼頭、遞鋪、路亭等處。
順便,收集情報。
這些細作皆為陜西、京西流民,由張廣道帶回洋州。
專門挑選聰明伶俐者,為他們安排女子婚配,生下兒女再擇為細作,并且教他們讀書識字,還傳授文字加密方法拼音不行,得配套普通話。
史三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妻兒在大明村。
妻子也是流民,竟認得幾個字。嫁給他之后,第二年便產下一子,只要他好生打探消息,妻兒都能獲得朱相公優待。
左手捧著破碗,右手拄著木棍,史三拖著瘸腿往前走。
這瘸腿是裝出來的,害怕被官府抓去服役。
蓬頭垢面,滿身污穢,衣衫襤褸,這樣的流民太多了,扔在人堆里誰都不會注意。
他有兩個伙伴,在東京散布檄文之后,一個去了山東,一個去了江浙,史三則一瘸一拐往陜西。
他們都有落腳處。
前往山東之人,去葵丘給李父送信,可以寄住在李寶家中。
前往江浙之人,去太湖給錢琛送信,可以寄住在錢琛家里。
史三卻是到陜西聯絡商賈,那里有張廣道的走私合作商。
“行行好吧,給口吃的。”史三來到一個村落,挨家挨戶乞討。
“去去去,俺還吃不飽”
這年頭討飯很困難,官府盤剝,糧價飛漲,百姓苦不堪言。
每當被驅逐,史三就改口討水喝。
問了十幾戶,終于有婦人愿意給他喝水。
史三感覺屋里沒別人,估計下地干活去了,立即拿出碎銀子,低聲說“大娘子,俺并非乞丐,而是讀書郎,半路被歹人搶劫,連仆人都被殺了。俺不敢再露財,便扮做乞丐回家,這點銀子你拿著,煩請給俺烙些餅子。不須太多二十塊餅就好。”
婦人見他說話很有條理,當即便信了,請史三坐在檐下休息,自己則去廚房里烙餅。
糧價太高,使用銅錢不方便,每個細作都帶著碎銀子。
還帶了一把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