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善微說道“官家與太子皆務實避虛,禮部不是按這個路子編修的嗎”
“還不夠,”孟昭說道,“譬如祭祀之前齋戒,舊宋為十日,陛下讓改為七日。諸多繁文縟節都要改,或簡化程序,或縮短時日。還有,國喪之儀也要定下來。”
余善微說“此乃總結舊宋之教訓。”
宋循唐儀,唐代的貞觀禮國恤篇被刪了,導致唐朝皇室的喪禮因人而異,于是宋代皇室的喪禮也因人而異。
趙匡、趙光義兄弟倆,葬禮搞得極為簡樸,但之后的北宋皇帝全是厚葬,整個民間也是厚葬之風盛行。
朱國祥、朱銘父子倆剛剛開國,就要把大明的禮儀定下來,其中之一便是定下皇族葬禮。只要明文規定給寫下來,今后的皇帝想要厚葬,大臣也就有了反對的依據。
同時,宋代皇室葬禮好的一方面,大明新朝全部予以保留。
比如,以日代月。
唐朝皇帝若是死了,小祥禮為周年祭,宋代縮短為十二天;大祥禮為兩周年祭,宋代縮短為二十四天。大祥禮要持續三個月,宋代縮短為三天。
如此一來,就把兩年三個月的超長喪服期,直接縮短為二十七天。
過了這二十七天,大家就不用再為死去的皇帝穿喪服。
同時,宋代皇帝生前不修墓葬,死后七個月內完成皇陵,朱國祥也讓這個制度保留下來。可以防止今后的皇帝,在活著的時候把皇陵修得恢弘無比。
孟昭繼續說“軍禮篇的變動更大,非重大場合,將士不用給皇帝下跪,只須行那新式軍禮即可。普通軍士,更不得給將官下跪,行跪禮者與受跪禮者皆要嚴懲發配充軍者,臉上不得刺字,只能刺在手腕上。”
余善微笑道“太子真是愛兵如子。”
如今已有人發配充軍了,之前主要發配川南,現在開始發配西北。主要是這種邊疆地帶,正常移民太過緩慢,發配充軍可以快速充實人口。
手腕刺字,是防備充軍之人逃跑,同時又保留一定尊嚴。
孟昭發了一通牢騷,又叫來三個兒女,考教他們的功課學問。
翌日前往禮部上班,翰林院那邊送來新編的國朝禮記正義。
這本書由胡安國主持編修,今后會作為科舉書目之一。因為跟禮有關,所以讓禮部尚書也看看,象征性的征詢一下意見。
孟昭讀完沒發現什么問題,于是跟胡安國結伴獻書。
朱國祥掃了一眼,說道“儒經之事,你們去尋太子。”
“是”二人躬身應道。
自從朱國祥登基之后,教科書編撰就開始進行。
除了儒家經典,還有一本民政要略。農事、水利、救荒、經濟等等知識,進行了大致簡略的概述,不用士子什么都精通,但至少要知道一個大概。
這種書以前也有,但考取進士之后才看,屬于做官入門參考書目。
今后科舉必考
算學也必考,大概是后世的初一、初二水平。
朱國祥還親自編了一套小學教材,用來作為全國蒙學讀物。
蔡京搞出的官辦小學、縣學、州學,已下令在京畿、河南、四川、關中恢復,每個府州縣至少要有一所。但不像蔡京那樣免費入讀,而是交了學費的進教室聽課,沒交學費的可以在教室外旁聽,老師不準驅逐免費旁聽的貧寒學生。
許多翰林院的低品、無品候缺官員,被陸續扔去地方做校長和提學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