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考五經,考試內容不變。
第三日,考數學、物理、公文寫作。
李公鑒先把公文寫作搞定,看著數學和物理一陣頭疼。
可以用皇帝、太子的新式數學解題,也可以使用自古以來的傳統算術。
第一道題,雞兔同籠。
李公鑒雖然學過傳統算術,也僅限于九九乘法表之類。他腦子都給搞炸了,反復給出不同數據,一組一組計算對比,硬生生把答案給湊出來。
第二道題,計算不規則土地的實際面積。
李公鑒已經抓瞎。
正方形、長方形面積他會算,不規則土地咋算啊
畢竟是在江西卷出來的舉人,在磨磨蹭蹭大半個小時之后,李公鑒竟然自己悟出輔助線,把那塊土地拆分成幾個規則圖形。
第三道題,一桶置于無風平地,它受到了哪些力
李公鑒抓耳撓腮,沒活人也沒牲畜來碰,一個水桶能受什么力
李公鑒對于力的理解,大概就是人或畜的力氣,再發散一些便是風力、水力。
嚴重超綱了
第四道題,用兩鐵棍撬鎖,一棍一尺長,一棍兩尺長,哪個更為省力
李公鑒已經徹底懵逼,感覺出題者就是個神經病。
老子是來科舉做官的,又不是考試去當盜賊,怎么連撬鎖的技巧也要考
數學、物理的出題者,正是為宋徽宗編道藏的黃裳。
這位老兄已經學完道用策,除了農學懶得去研究,其他知識都掌握得不錯。
黃裳生怕考生答不出,因此刻意降低難度。
李公鑒仔細思索好半天,突然有了主意。
他拿出備用的毛筆,將吃飯的碗倒扣在桌上。把毛筆壓在碗下,先用半截毛筆去撬,再用整支毛筆去撬。
反復試驗體會力道之后,李公鑒笑嘻嘻寫出答案。
胡銓常年跟著蕭楚求學,亂七八糟的雜學,那是學了一大堆。近兩個月,還翻閱了道用策,各種考題輕輕松松答出。
李公懋雖然沒有學過這些,但表現得非常神奇。
他不像族弟那樣需要做實驗,完全通過腦海中的想象,再結合日常生活體驗,居然也能把考題給答對。
最后一天,考核策論。
一道論題,三道策題,跟舊宋的禮部試相同。
但具體內容卻更實際,既有對大問題的思考,也有對現實工作的闡述。
比如某地災荒,題目給出剩余存糧多少,維持原本秩序需要多少糧,而逃荒的饑民又需要多少糧。饑民當中還有人想要作亂,該如何救濟饑民,又如何避免或彈壓民亂。
這種題目是發散性的,可以超出所給材料答題。
甚至可以追溯到受災之前,說自己通過某些現象,預感到今年會有災荒,因此提前做出各種部署等等此類答題方式,很少有考生會想到,一旦寫出來肯定得高分。
四天考試結束,無數舉子離開貢院,很多人都顯得失魂落魄。
他們快被考哭了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