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好問回答“回稟殿下,老朽在翰林院史館,參與編修宋史。”
呂本中回答“臣在開封府做戶曹掾。”
“這本官箴寫得極好,可為天下官員準繩。”朱銘贊許道。
呂本中說“書中所寫,皆為呂氏歷朝為官之總結。”
朱銘點頭說“極好。但待群吏如奴仆,這句話我不敢茍同。”
呂本中提倡處理官事當如家事,對待君王要像對待父母,對待上司要像對待兄長,對待同事要像對待家人,對待吏員要像對待奴仆,對待百姓要像對待妻子。
呂本中解釋說“殿下也做過地方官,應當知道天下群吏,皆奸猾貪蠹之輩。許多年輕官員上任,本來是想清廉無私的,卻往往被群吏誘導唆使,不知不覺就積小貪為大貪。然后官吏勾結,魚肉百姓,吏治就此敗壞矣因此對待群吏,須謹慎防備,將其當做奴仆驅使,不可與之同流合污”
“吏員當中,也有廉潔之人。”朱銘說道。
呂本中卻斬釘截鐵“絕無可能即便大明朝廷,給一些公吏發放俸祿,但又怎么可能止住他們中飽私囊他們如果不貪污,又怎么可能成為公吏升都升不上去而沒有俸祿的私吏,他們如果不貪污,靠什么來過日子”
說得好有道理,朱銘無言以對。
在古代,給所有吏員發俸祿,那是會把財政給拖垮的。
朱銘能夠做的,就是把必要的吏員崗位,分成幾個等級發工資晉升,甚至吏員可以升為官員。
這種有俸祿的吏員,已經被民間稱為“公吏”。
而短期內需要執行繁忙公務,比如征糧征稅的時候,拿工資的公吏又會招募臨時工。這種臨時工,則被民間稱為“私吏”,朝廷要求杜絕但根本攔不住。
朱銘說道“終究還是不妥,改為待群吏如學生吧。學生不懂事,肯定會犯錯,當官的就該像老師一樣糾正。”
呂本中卻說“臣若是有那樣的學生,定然將其逐出師門”
“不改”朱銘問道。
呂本中說“不能改。”
朱銘嘆息“如果不改,朝廷就不能幫忙推廣這本官箴。”
呂本中說“此書自能流傳開來。”
朱銘還是很喜歡官箴的,書中告誡官員,不能貪圖蠅頭小利,否則必定變成大貪官。又說心里要有百姓,做官應當踏實做事,不能弄虛作假等等。
而且并非一味說教,都是從官員的利益來推導。
比如不對百姓橫征暴斂,那么你當官就更順利,亂七八糟的麻煩會少很多。又比如你做官弄虛作假,到頭來事情暴露,會嚴重影響伱的晉升。
這是一本教人如何清廉勤勉,靠政績升遷做大官的書
朱銘問道“呂氏皆如此做人為官嗎”
“然也,呂家做官之人,個個清廉勤勉”呂本中說。
朱銘一臉笑容,再問“是東萊呂氏,是洛陽呂氏,還是壽州呂氏”
“三呂皆然。”呂本中說道。
呂好問感覺不對勁,兒子似乎要落入太子圈套了。
朱銘又問“我升你為洛陽府通判,去清查洛陽呂氏的田畝如何呂氏做官都清廉無私,想必治家更是門風森嚴,必不會有為非作歹之事。”
“這”呂本中有些傻眼。
呂家原籍東萊,宋初遷居河南。有兩個兒子做官遷徙,一個遷到洛陽,一個遷到壽州。
洛陽呂氏和壽州呂氏,在北宋出了八個宰相
“不敢”朱銘皺起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