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率領商朝移民,在平壤定都建國,并獲得周天子認可。這種史學觀點,高麗國人不但贊同,還被西京派反復宣揚,以此證明平壤是高麗起源,是他們勸國王遷都的最重要依據。
朱銘又問“鄭先生可知漢四郡”
“知道。”鄭知常說完,忍不住嘆了一口氣。
平壤屬于漢朝的樂浪郡朝鮮縣,而此時的高麗首都開州,同樣也歸屬樂浪郡管轄。
朱銘說道“以前的高句麗,不過是中國治下一土邦而已。而現在的高麗國,則是高句麗境內一蠻酋竊土而建。閣下身為平壤士子,為何要效忠一蠻酋的后代說不定閣下的先祖,是箕子之后,是漢四郡豪族之后。”
鄭知常的心情極為糾結。
一方面,他跟平壤士子一樣崇拜箕子,并把自己視為箕子的后代,以擁有漢人血脈和文化傳承而驕傲,甚至還拿這個來鄙夷南方士子。
另一方面,他又已經萌發了本土意識,認為自己屬于高麗族裔,從本質上是跟大明不同的。
他不贊同大明兼并高麗,又無法反駁自己的中國血脈。
一旦反駁,他就失去了根本。
見鄭知常沉默不語,朱銘譏笑道“只有蠻酋,才會在建國稱制之后,讓自己的兒女互相通婚。兄娶妹,姊嫁弟,侄納姑母,這樣的高麗王室,閣下居然還效忠于它”
鄭知常滿臉臊紅,這種不堪之事,在高麗國內就飽受詬病,如今居然被大明太子給說出來。
鄭知常辯解說“我國陛下也對此并不認同,陛下雖然被迫娶了兩位姨媽,但掃清奸佞之后立即就休掉。”
“他廢掉兩個姨媽側妃,是因為外祖父弄權,”朱銘問道,“如果外公沒有弄權,反而忠心輔佐他,即便高麗國王不愿納娶長輩,那種情況他還會廢掉兩個姨媽側妃嗎”
鄭知常很想否認,卻根本說不出口,因為只要對鞏固王權有幫助,高麗國王肯定愿意跟兩個姨媽生孩子。
朱銘說道“鄭先生可以暢想一下,高麗復為中國之土,大族與百姓皆沐王化。他們穿著漢家衣冠,他們讀著漢家書籍,又是怎樣的一番盛景士子不但可以到開封來科舉,甚至還有可能做大明宰相。”
鄭知常開始幻想那個畫面。
朱銘猛地來一句“鄭先生想在大明入閣拜相嗎”
此言說出,鄭知常猛地呼吸急促。
自己這種小國官員,也有資格做大明宰相嗎
朱銘循循善誘“閣下是炎黃子孫,又是狀元出身,乃高麗第一才子。若是為大明建立功勛,為何不能在大明入閣拜相或許數百年之后,平壤不但有箕子祠,還會建起閣下的廟祠。閣下能與箕子一起,被后世的平壤百姓祭拜。”
鄭知常很想怒斥朱太子,說自己不是賣國求榮之輩,但這話涌到喉嚨處又咽回去。
他甚至開始自己說服自己,他是箕子后裔,他是炎黃子孫,他讀書習字學的也是中國文化。高麗國王只是蠻酋后代,近親通婚不知禮儀,憑啥可以竊據國祚
“大同江水何時盡,別淚年年添綠波,”朱銘吟誦鄭知常的作品,“這兩句寫得真好啊,也只有炎黃子孫,能夠寫出如此美妙的詩句。”
鄭知常局促不安,內心仿佛燃著一團火焰,他聲音喑啞道“小臣小臣還要再想想。”
朱銘說道“鄭先生的家人,我會勒令高麗送來。只要鄭先生立下大功,十年之內保證先生能在大明入閣拜相”
鄭知常在整個半島歷史上,也是數一數二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