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是工業流水線制造,火槍的槍管口徑肯定有誤差。
因此每把火槍都附帶制彈器,士兵們領到的并非鉛彈,而是批量生產的鉛塊。打仗之前將鉛塊加熱,再用制彈模具進行擠壓,很容易就能自造專屬子彈。
這就跟批量造紙殼彈相沖突,導致火槍手面臨兩個選擇要么將紙殼火藥和子彈分別塞入,要么戰前自己制作紙殼子彈。
自制紙殼彈也簡單,拆開火藥紙筒的一端,把鉛彈放進去,再用多余的紙殼將鉛彈包住并固定。
就是因為紙殼子彈的運用,大明火槍手才能做到一分鐘一發,精銳火槍手能達到50秒甚至更短時間一發。
否則的話,分鐘一發都很正常。
因為實戰當中太多干擾,而且情緒緊張容易手忙腳亂。
現代人用老式火繩槍進行測試,在沒有任何干擾的情況下,在不用紙殼子彈的前提下,如果全程不出現一點失誤,最快速度能打到二十幾秒一發。
木盒里還有個小袋,裝著已經造好的紙殼鉛彈。
眼前這把火槍是特制的,甚至在槍把手處,還鑲嵌著金銀絲和寶石。
而且,是前裝燧發槍
完顏宗輔驚訝之余,質問道“敢問明國太子,這也算騎射嗎”
朱銘反問“騎馬放銃,不是騎射是什么”
完顏宗輔頓時語塞。
“披甲”
“是”
并非給哪個人披甲,而是給靶子披甲。
太子節儉,用的全是被淘汰札甲。銹跡斑斑的甲片重新綴在一起,雖然用于打仗很拉跨,但拿來試射卻沒啥問題。
朱銘先是將燧發槍豎起,接著將紙殼子彈塞入,用捅條捅實之后就翻身上馬。
無數觀眾紛紛站起,少數人還拿著民用望遠鏡,就連官員們都好奇無比。
東京流傳著許多關于火器的故事,親眼見到火槍的也不少。但平時火槍都挎在士兵身上,人們只見其形,沒領略過它的威力。
相傳朱皇帝游歷海外,仙人授予天書三卷,其中火器便在兵書上。
此乃仙家兵器
只見朱銘騎馬奔行一陣,忽然勒馬減速,在接近靶子時停下。
聚寶盆原地踩蹄,馬背上起伏不定。
朱銘干脆跳下馬來,站立瞄準披著廢札甲的靶子。
沒人嘲笑他,因為重點已非騎射,而是在炫耀大明火器。
撥開撞捶,扣動扳機。
“砰”
硝煙騰起,子彈飛出。
中靶了,但稍微有點偏,如果取下札甲細看,估計只有一兩環的成績。
朱銘用牙齒撕開紙殼彈,填裝捅實之后,繼續上馬奔行,接著又下馬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