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長輩,愛護晚輩,這些就算沒誰來約定,也是天然存在的禮。
因此,禮出于天性。
丁志夫說道“人必群,群必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不能勝物。以禮而群人也,無禮者,不可存。”
這段話是說人是社會性動物,不可能單獨生存。有了社群,就得有道德規則,否則就會陷入混亂。沒有基本道德的社群,根本就不能存活,早就被自然淘汰了。
社群觀點,也是朱銘把荀子升經的動力之一,也是宋代科舉經常把荀子作為策論題的原因。
劉延年反駁道“圣人率性而成禮,賢人知禮而求性。皆內也”
這是在說圣人以仁義禮智等天性道德,自然而然匯聚而成禮。賢人先學習禮儀道德,才能感悟天性。不管圣人還是賢人,都是出于內在所具天然善質,而不是從外在得出天性、禮儀。
李純噗嗤一笑“圣人率性而成禮,不正是禮偽之論嗎”
“胡攪蠻纏。”劉延年都懶得反駁,因為李純在曲解其意。
劉延年朝皇帝拱手道“陛下,荀子援法入禮,以法而亂禮,通篇皆申韓之論。若是將其升經,恐有禍亂天下之危”
這在攻擊荀子是法家藏在儒家的臥底
丁志夫立即反駁“法立于君,禮出于師,君師并行致于盡善。”
李純的攻擊性更強,指著劉延年扣帽子質問“你這廝好大膽子,竟然想著有師無君嗎”
劉延年嚇得一激靈,連忙朝皇帝作揖“陛下,臣絕無此意。臣只是覺得,荀子過于偏向法度,而疏忽了禮樂。”
劉延年非常明白,他今天是辨不贏了。
丁志夫和李純一唱一和,前者講道理,后者捅刀子,把他搞得顧此失彼。
李純就是故意的,報師門之仇而已。劉敞當初給龍昌期扣帽子,導致龍昌期的學術被禁絕。
今天,李純就要給劉延年扣帽子。
以彼之道,還諸彼身
“好了,不用再辯了。”
朱銘終于出面收場“制定大明律的時候,有個原則是以人為本。我大明立國,也是以人為本。我把荀子升經,同樣看重它以人為本。”
“官員也好,學者也罷。今后研究荀子,當從這本書的人著手。”
“文武百官的忠君,在荀子看來,不是忠于君王本人,而是忠于君之道。君無道,則孔子可以離開魯國,我當初也可以起兵覆宋。”
“荀子的君道是什么呢君道就是群道。人能為萬物之靈,就在于人能結成群體,并以禮法來約束形成合力。怎樣做一個明君呢就是要解決人民溫飽,讓百姓安居樂業,讓人才各善其用。”
“荀子的君臣之道,其實就是契約,雙方都必須恪守契約。”
“現如今,我一直恪守契約,貪官污吏卻不守約,豪強士紳卻不守約”
“江西大族,該不該整治”
百官連忙呼喊“陛下圣明”
朱銘看向劉延年“江西大族隱匿田畝、脫逃賦稅,他們背離約定,該不該整治”
劉延年很想替江西大族說話,但話到嘴邊又變得委婉“該整治。但拆族遷徙過于”
“好,你也覺得該整治,”朱銘打斷劉延年說話,“劉先生是大儒,定然懂得這些道理。這樣吧,朕征辟劉先生為行人,前往江西領導拆族之事,總督魏良臣協助你拆族。”
劉延年瞠目結舌,繼而呆立當場,不知該領旨還是拒絕。
說是讓他去主持江西拆族,卻又讓魏良臣協助。其實就是讓劉延年來背鍋,實際權力還在魏良臣手中。
而且,給的官職也不大,僅是小小的皇帝行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