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8章1043【突擊型重裝合成旅】
農歷七月,沙州。
西征主帥李彥仙已抵達一個半月,副帥種彥崇還在蘭州聚集后續兵力。
“滴滴滴滴……”
沙州電報機在響個不停,主帥李彥仙和監軍富元衡,拿出各自的密碼本合作翻譯電報。
良久,李彥仙拿起新出爐的電文:“蘭州方面,最后一批軍隊和民夫已抵達。我們這里,可以出征了。”
大戰之時,兵分幾路,其中一個作用是減輕后勤壓力。
但遠征西域卻無法分兵,只有河西走廊那一條道。連軍隊帶民夫有數十萬人,不可能一股腦兒的往前走,須得分批次慢慢的過去,否則沿途扎營的柴禾都不好找。
目前,沙州、瓜州、肅州、甘州、蘭州,沿途都有軍隊和民夫暫時駐扎。
李彥仙在洛陽接受帥印時,已經誓師過了,接到電報立即派出先鋒。
吳玠便是西征先鋒大將,他在河西走廊練兵數年,而且一直在關注西域情報。擔任西征先鋒最合適。
吳玠的先鋒部隊,車兵2400人,戰兵1800人,騎兵800人,剩下的皆為輔兵和民夫。
那些輔兵和民夫,除了維修裝備、運輸糧草等工作,還擔負著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工兵工作。
先鋒部隊嘛,打仗還在其次,你不能在路中間給主力留個大坑,遇到被敵軍破壞的橋梁也得趕緊修好。
吳玠這支部隊,有120輛獨輪戰車。
他覺得大明現有戰車速度太慢,沉穩有余,進取不足,于是上疏請求試改戰車。朱銘采用俞大猷的戰車思路,簡單描述之后,讓吳玠作為參考。
吳玠拿到皇帝的回信,頓時驚為天人。
相比起戚繼光的戰車,俞大猷的戰車進攻性更強,其思路直至清末還被左宗棠沿用。
而明末的時候,孫承宗的主力采用戚繼光戰車。卻又把俞大猷戰車,用來編為海軍陸戰隊,專門坐船奔襲遼東沿海地區。
這么說吧,三四千兵力的俞大猷式戰車營,可以追著上萬數量的騎兵暴揍。
但無論哪種車營,遇到真正強悍的敵軍,都需要有大量正規騎兵配合。洪承疇就被關寧騎兵給惡心壞了,那些家伙根本不聽號令,經常脫離步兵單獨出戰搶功,被伏擊或受挫后又扔下步兵逃跑。
這導致明末的主力部隊,十成戰斗力只能發揮兩三成。
吳玠此次擔任先鋒,5000人的合成旅,其中800人屬于騎兵!
一個戰車小組,車兵(司機和火器部隊)為20人,戰兵(冷兵器部隊)為15人。120輛戰車為一旅,滿編4200人,再加上騎兵就是5000人。
之所以用獨輪車,是為了快速跨越戰場障礙。需要3到5人來推動戰車,戰斗時有車腳用于固定,抬起來就可以推著快速前進。
如果是長途行軍,也可臨時加裝兩個輪子,用騾馬拖拽著往前趕路。
每輛獨輪戰車,都是一個火力輸出平臺。
朱銘甚至讓火炮工匠,專門為吳玠研發小型快速火炮——弗朗機炮。不求打得遠,不求威力大,只為在戰斗時快速填裝發射。
一臺戰車,安裝三架火炮,都是一百二十斤重的輕型熟鐵炮管。另配有五個燧發槍手。
負責推車的士兵,戰斗時還兼任炮兵助手。
這種弗朗機式火炮,可以提前安裝炮彈,射速可達一分鐘好幾炮。制約它的不是填裝速度,而是打著打著就炮管過熱。
而且跟戚繼光戰車營不同,俞大猷戰車營屬于高機動部隊!
連同民夫在內,上萬人的先鋒部隊,從沙州(敦煌)出發前往伊州(哈密)。
在星星峽以東,皆為大明實控地盤。
那些能獲取水源的地方,早已提前建了烽火臺和糧食轉運站,因此吳玠的先鋒部隊行軍速度非常快。
每天可走六十里以上,夜晚也不需要扎營,用戰車和物資團起來防備野獸即可。
事實上,這里太荒涼了,也沒啥大型野獸。
直至接近星星峽,吳玠才放緩行軍速度,每天下午大約2點鐘,就要停下來認真扎營,并派出輕騎到前方打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