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磽確之地,耕耨殆盡……”
“田盡而地,地盡而山。雖土淺水寒,山崗蔽日,而人力所致,雨露所滋,不無少獲……”
這兩段話,是講北宋的福建農業。
水田墾完了就墾旱地,旱地墾完了就墾山地。即便是堅硬貧瘠的土地,也全部被開墾為農田,好歹能夠有一點收成。
相比而言,廣東的開發度沒那么高,還有很多山區屬于未開墾狀態。
以至于靠近福建的廣東州縣,每年都有福建農民遷徙過來。他們進入廣東的山區,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整個鄉整個鄉的全都說福建話。
更多的福建失地農民,卻是投靠寺廟做了和尚。
那些寺廟控制著工農商業,沿海的一些大型寺廟,甚至壟斷出海貨物的供應。
大明開國的時候,狠狠整頓了這種現象:少數寺廟可以保留,其余寺廟全部取締。保留下來的寺廟,也有嚴格的僧人限額。寺田被沒收了分給農民,店鋪、工場被沒收了進行拍賣。即便被保留下來的十方叢林,也要老老實實給官府交稅。
黃存是泉州府德化縣赤水鄉的農民,他家在大明取締寺廟時,足足分到了二十七畝山地。
再加上玉米和紅薯的推廣,曾有好幾年可以吃飽飯。
但也就吃了幾年飽飯而已,隨著家里的人丁越來越多,二十幾畝山地哪里夠果腹啊?
二哥被官府征調,強制移民去了廣西。
剛開始還托人給家里寫信,漸漸就杳無音訊了。也不知是病死在廣西,還是為了節省書信錢,反正已經快十年沒跟家里聯系。
三哥被官府騙去搞民兵訓練,誰知竟是隨軍出海去打仗。
也托人給家里帶了幾封信,三哥自稱到了一個叫占碑的地方。那里的良田一年兩熟,三哥分到了幾十畝地,還讓家里的幾個弟弟也去。
遠赴海外風險太大,二哥又在廣西失聯了,父母怎么也不肯再把兒子放走。
現在,黃存做了和尚。
這是一個過渡性職業,說是和尚,其實是寺廟仆役,隨時可以還俗娶妻。
日子也還過得去,遠在占碑的三哥,有時會托人寄錢回家。
“你們幾個,快去把山門掃掃,明日有大老爺來上香!”
一個中年和尚扯開嗓門呼喊,黃存和兩個仆役連忙拿起掃帚。
這座寺廟以前就有,但一度被官府取締。
后來有高僧云游至此,住在荒蕪的廟中念佛,還在四里八鄉討要齋飯,順手給窮苦人家免費超度。
一來二去,這個高僧出名了。
有士紳捐錢幫忙修繕寺廟,也有信徒捐贈田產做寺田。后來就連赤水鐵場的場監老爺,也來拜佛祈求礦山和鐵場別出事故。
香火越來越興旺,寺產也越來越多。
曾有一年糧食不繼,黃存的父親,還把家里五畝山地賣給寺廟。但田皮依舊是黃家的,享有永久佃耕權,這是農民賣地的首選方式。
黃存磨磨蹭蹭清掃著山門,思緒卻飄飛到千里之外的占碑。
他不識字,三哥寄回家的書信,是請村里老學究幫忙念的。
在最近的一封信里,三哥還寄回來一塊銀元。說是他在占碑當兵了,因為立功又賞了五畝地,全是一年兩熟的上等水田,而且又招了土著做佃戶,讓兄弟們帶著全家過去享福。
黃存還年輕得很,他不想在寺廟做仆役,他夢想著出海投奔三哥。
去了那里就能分田,當兵打仗還有賞賜。他可以掙下屬于自己的家業,娶一個土著女子生養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