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種、筑房、種茶這些技藝算不得高明,龐統也算粗通。
但從沒想過有一天這些東西也能用來“服其心同其類”,能用來平一地之亂。
龐統心亂如麻。
馬良則是雙眼放光的認真抄寫。
光幕中丞相的經驗,他之后安撫的五溪蠻的時候是不是也能用上
而且,如今有了光幕庇護,定然沒有了夷陵之敗,他馬季常也能做更多事情。
既然在荊州已經有了安撫五溪蠻的經歷,馬良猜到時候自然也免不了去南中走一遭。
這些俱是能夠直接拿來便用的對策,對他來說是真有大用
如此說不定千百年后此地在贊頌丞相修祠建廟的時候,白眉之像也能在丞相身側從祀
馬良一邊抄寫一邊嘿嘿直樂。
正是因為丞相對南中的這些策略,一千七百年后班老王和班洪王的抗英才能那么堅決。
對他們來說,千年前的約定丞相在當時便已經做到了,他們的生活被改善,走出了蠻荒。
抗擊英國侵略者,也不過是遵守祖先與丞相的約定罷了。
但咱們也都知道,英國佬向來是癩蛤蟆愣裝小青蛙長得丑來玩兒的花。
41年時候,佤族人一覺醒來發現,他們成英屬緬甸人了
英屬緬甸與果黨簽訂了“41年線”,將班老班洪兩塊地給賣了
此后佤族人堅持斗爭,全國各地人士也都持續的聲援支持佤族人的抗爭。
直到咱們建國后60年代才終于和緬甸重新劃定邊界,讓班老班洪兩地重新回到中國。
“班洪抗英紀念碑”如今便矗立在班洪,見證著這一段被丞相親手開啟的可歌可泣的抗爭歷史。
眾人沒法評價,就只是覺得
“后世的后輩們,真不容易,竟被欺侮至此。”劉備搖頭。
張飛想不明白“此地有孔明傳說,有漢民,說漢話,如此竟能被送與鄰國”
“當時的君臣,俱是賣國之輩”
關羽則是摸著胡子,看著光幕中比周圍房子都要高的,名為紀念碑的東西心里冒出了一個想法
“此非勒石記功乎”
關羽越想越明白
“勒石記功,立碑作傳,不就與這紀念碑別無二致”
“以后百姓觀此碑石長大,能銘記此段歷史,亦能不忘父輩拼殺,好”
張飛不解“那這碑是銘記的班老王還是班洪王”
“都不是。”關羽搖頭,指著光幕道“三弟,此地能重歸漢地,有班洪王之功,然最大功勞莫過于班洪百姓。”
“此地世代皆記孔明恩惠,故而是為漢民這個身份而抗爭”
關羽眼神明亮,只覺得后世這個朝代頗為大手筆
“立碑而夸功,其功所夸者,乃此地百姓耳。”
眾人一時間俱是鎮住了,但光幕上出現的紀念碑詳細圖卻讓他們由不得不信。
這座碑上書“班洪抗英遺址碑”,底座四四方方,其中一側有一碑面,密密麻麻全是人名。
班老王的名字并沒有特意標注,淹沒在同樣大小繁多的名字中。
廳內沉默不語,一時間都有點想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