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陳壽的解釋是“國不置史,注記無官。”
蜀中沒有記錄歷史的史官,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就這樣寫了。
“這”孔明一時間感覺到了微妙的不對。
張飛快言快語
“如此咱們跟后世相隔一千多年,豈不是這陳壽說什么,后世就只能信什么”
“俺老張塑像丑成了那個樣子,乃是陳壽這廝寫的”
猛虎一般的眼光再次投到了馬謖身上,馬謖這下心膽俱裂
“張將軍明辨,謖如今不過一參軍耳。”
好在關羽也記得
“三弟,汝之丑臉,乃是那些倡優戲人所作。”
張飛只得憤憤不平放過此事,并決定一定要多傳幾幅自己的畫像到后世。
蜀中不置史這個算是個比較復雜的話題。
首先漢時的史官和我們認為的史官并不是一個職責。
事實上因為古人受時代所限,漢時太史令工作極為駁雜,涉及了
術算、記災、天文、歷法、禮法、考核、抄書等領域。
司馬遷反而是其中的一個異類,正因為史記的出名,才讓大家有了太史令就是修史的錯覺。
司馬遷之后,修史的工作一直都屬于兼職。
漢明帝設蘭臺令使,章帝設東觀校書郎中,獻帝設秘書監。
這些職位的職責是圖書管理和文字校勘,基本上屬于閑著沒事兒才修一下史書。
而季漢承漢制,開始并沒有設立專門的史官,依然是史官天官二合一。
但隨著三國的逐漸穩定,曹吳都開始紛紛修史了。
曹叡設著作郎,首次讓官方參與修史;孫權有樣學樣,晚年專門設了史官太史令來修史。
而丞相逝世后蔣琬費祎一合計短時間內很難克復中原了,咱們漢室正統,也修。
而名字上,季漢則是參考兩漢,取后漢的兩位個職位合二為一,設東觀秘書郎。
對于這個職位的人,蜀書也有記載郤正、陳壽、王崇、司馬勝之和習隆。
由此便可以看出來,至少在這件事上陳壽說的“國不置史”并不靠譜。
“這么復雜”蔣琬抄到自己名字頓了一下。
“但如此看來,設史官殊為必要。”孔明則是從其中窺見了另一個方向
“后世相隔近乎兩千年,觀我等舊事只能依靠此書。”
“如此史官曲筆還只是小事,若是史官因個人喜惡歪曲記事,此人豈不堙滅于青史”
簡雍提出了另一個可能
“若是赤壁無周公瑾之助,曹賊如此篡漢。”
“之后再仿效其孫設那著作郎,強定史書。”
“如此我等豈不全堙滅于史冊甚至被記錄為反賊也說不定。”
這個結果太過可怕,讓眾人驚出一身冷汗。
劉備和孔明對視一眼,立馬達成了一個共識
這修史的優先級,可以從后往前挪挪。
如此一個問題解決了,另一個問題又冒了出來
蜀書在沒有史官的前期,重要人物記錄很是詳盡,比如劉備諸葛亮。
但其他人物記錄就很簡略,比如簡雍的傳記276字,其中給劉備講笑話就占了一百多字,最終連簡雍的結局都沒交代。
但是后期有了史官,記錄反而更簡略了。
比如吳壹,身為劉備舅哥,算得上國戚;
任車騎將軍,算得上高層;與魏延在北伐時大破郭淮,算得上名將。
身具國戚高層名將三重身份,結果連一篇單獨的傳記都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