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軍師”張飛不信。
孔明搖頭
“亮亦凡人,而天下千年英才何其多也”
同時孔明也上了心,何等英雄人物快讓我看看。
甘露殿的李世民終于也精神一振
要他說,雖然武侯很厲害,但其病亡后的魏楊之爭,屬實無聊。
不思破魏反而在那兒為了一己之私爭權奪利,他大唐皇帝屬實看不上眼。
“盛唐,大唐,晚唐。”
李世民念叨著這幾個詞語,有點興趣也有點遺憾
“唐之武侯乎”
“不知比之敬德如何比之那郭子儀又如何”
敦煌莫高窟,有一個很有名的156號窟,在這窟的南壁,有一副可稱作傳世之寶的名畫。
這幅壁畫何人創作已經無從得知,壁畫內容是一個唐軍出行的畫面。
前有儀衛騎隊,后有樂舞鼓吹造勢,文騎武騎各五隊,而中間被執旗者環繞的是一位身著明光鎧的威風凜凜的將軍。
這幅傳世壁畫的題名為“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而這幅壁畫,則是張議潮這個歸義軍節度使,鞠躬盡瘁,跌宕起伏一生的最好見證。
“歸義軍”李世民瞪大了眼睛,這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什么叫歸義李世民當然清楚。
遠方前來歸附于中國,才叫歸義。
那這張議潮乃是胡人
可之前光幕不是說他乃盛唐武士
既是唐人,何言歸義
雖然這幅畫看起來確實威風凜凜,當得上盛唐武士之名。
此時李世民恨不得鉆到光幕里去揪著那丈育的領子問問
大唐的命運,究竟如何
“大家勿躁。”長孫無忌安慰道
“慢慢看便是,雖為晚唐之景,但從中或許也能一窺大唐之弊病。”
李世民只能冷哼一聲,雖然只看開頭暫且不明就里。
但作為千古一帝的直覺,李世民總覺得多半是不知道哪一輩兒的“孝子賢孫”又在作妖了。
降雨線北移為吐蕃改善了氣候,二鳳遣公主和親解決了吐蕃的生產技術資料難題。
強盛起來的吐蕃毫不客氣,趁安史之亂侵占了河西走廊,一躍成為河西最大的奴隸主。
吐蕃統治這片土地采用了分化的辦法,籠大族,奴百姓。
對當時在河西的唐朝百姓來說,刺面刺臂充為奴隸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老弱病殘等唐民,要么直接被殺之,要么就斷手砍腳鑿目,嬉戲之后丟棄路旁。
張議潮是幸運的,他出生在被吐蕃人籠絡的大族中。
但他又是不幸的,身為唐人的他從小是聽著盛唐的傳說長大的。
身為唐人的自尊讓他難以忍受這片曾經繁榮強盛的土地遭受這樣的蹂躪。
后來張淮深在給叔叔張議潮作碑時,如此回憶叔叔的少時
盤桓臥龍,候時而起
公安縣眾人議論紛紛
“吐蕃又是哪兒”
最終所有人的目光盯上了簡雍。
雖然未必是最聰明的,但絕對是最見多識廣的。
簡雍也犯了難,努力琢磨了一下道“莫非是羌人”
“憲和先生別開玩笑。”張飛不能認可
“羌乃雜胡,弱不禁風,如何能成那唐朝之敵”
孔明覺得很有可能“與唐為敵,定是胡人,而既是河西之地,即非羌胡,也或與羌胡同出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