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這種單打獨斗的還有群體作戰,比如竇武、劉淑、陳蕃三位名士合稱“三君”,每一位都是“一世之宗”。
以上這些都算段位比較高的,剩下的人想要掌握話語權就干脆拉上更多的人,并給自己打上特別標簽。
比如八儁,或者稱八俊,稱有才望的八個人,其中比較出名的是單騎入荊州的劉表。
比如八顧,稱這八個人能從德行上引導世人;比如八及,稱這八人有賢德可為師表。
比如八廚,稱這八人都是仗義疏財之輩。
總之,玩兒法多的伱目不暇接,咱們現在的影視圈頒獎什么的都得叫一聲祖宗。
后來的曹丕就感嘆說這些名士“位成乎私門,名定乎橫巷。”
朝廷不僅失去了基層的行政權,甚至失去了輿論話語權,從而導致人事任免權也沒了,因此東漢只能說亡的一點都不冤。
但即使豪強依靠名士壟斷了話語權,但還是有可能會讓肥水流了外人田。
因為察舉制歸根結底來說是比較傾向于寒門和黔首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豪強個個都是僮仆上千,用得上孩子孝順
所以豪強世家們的最終武器被合力抬了出來,那便是九品中正制。
這個制度并不是用來代替察舉的,它是一種人才評價系統,根據家世分品第,算得上是察舉制的輔助。
本質上來說是為了將名士搶奪過去的權利重新拿回中央,算是一種中央集權手段,也是曹丕拍板通過的原因之一。
而世家們也覺得這個制度很好,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在定鄉品這個步驟就可以輕輕松松將那些世家之外的人定成下三品,徹底杜絕他們翻身的機會。
這也是我們之前在晉書里看到那些孝順故事都異常離譜的原因,被徹底杜絕仕途的寒門士子已經接近瘋狂,只能編造這種愈來愈離譜的故事,期待以此能叩開沉重的九品門扉。
察舉制最終的腐朽只是生動說明了,社會運行中占據有利地位的階級,會通過各種手段保證本身的壟斷地位可以世襲。
而為了確保這種壟斷,甚至不惜去毀壞侵蝕掉原本的選拔制度,而即使會造成社會進步的停滯或者倒退,依然在所不惜。
也是因此,腐朽的察舉制退出歷史舞臺,在察舉制中誕生的考試這種方法,逐漸散發光芒,影響華夏千年之久。
“這些讀書人的心,真黑啊”
張飛搖頭感嘆,渾然不覺廳內投過來的微妙眼光。
“要是俺在這晉,豈不是世世代代都只能殺豬了”
“我看未必。”龐統沒好氣道
“如翼德這般脾氣,賣肉還沒兩天定然便被捉走貶為豪門私奴。”
張飛倒也不生氣,嘿嘿笑道
“既如此,等平了中原后,俺可要給他們掘一戶好墳。”
“去了泰山府君可莫說張爺爺虧待他們。”
龐統給張飛比了個大拇指,隨即嘆息
“此前讀那晉朝孝順記載頗感荒唐,而如今知曉其處境,回味起來竟有頗多悲涼之感。”
“誰說不是”孔明悠悠嘆一聲
“胸中有經天緯地之學,腹有定國安邦之良策,然若出身被定為下三品,則半分施展之地也無。”
“而那世家門閥弟子,想來即使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亦能位列公卿。”
張松也插口道“我等羨那公孫弘由白身至宰相僅用十載,如此之事,那晉朝士子讀之恐心中淌血。”
眾人默默點頭贊同。
“這總結發人深省。”孔明細細默讀光幕最后的感嘆,只感覺這說的并非單單察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