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豪強諸事放下,孔明則注意到了第二次出現的這個名詞
“五代十國想來應是唐滅宋立之間的那一段亂世”
龐統確認“此前曾言博陵崔晚唐興盛之后在五代十國被重創,應便是指這朝代更替之亂世。”
“十國之意易解,這五代應是說如那晉代魏一般,五朝更替。”
孔明想象了一下
“那交州還會自稱巨唐節度使討伐宋朝,如此看來不妨如此猜測。”
“唐滅之后中原地區五個朝代連續更替,而如遼東嶺南交州甚至蜀中等道路難通之地的,巨唐節度使擁軍自立為國。”
龐統點頭,當前知道的并不多所以只能按此猜測
“那光幕說馬超與呂布適應版本五代十國尚武成風”
“數十個如呂布一般的猛將殺來殺去,武亂至此”
“好家伙”張飛感嘆
“這得死多少個義父啊”
“軍功豪帥”李世民品味著這個詞兒。
各種想法在腦海中轉了一圈,李世民直接發問
“莫非唐非以強滅國”
“不,不對。”李世民直接搖頭,歸義軍的事跡他還記得清楚,晚唐時連河西都收不回來。
那義士張議潮求河西節度使而不得,整了個歸義軍節度使都讓那晚唐不肖子孫防范至此,怎么看都不像是以強滅國的樣子,反倒是很常規的以弱滅國。
“或是那亂世之國皆承唐制”長孫無忌小心推測
“就如漢承秦制,我唐亦有參考前隋,那亂世立國者自然頗崇大家。”
這個說法倒是合理,李世民不由點頭,他之武功,名傳后世都頗多贊譽,能讓兩百年后的亂軍佩服簡直不要太正常
不過想著一群亂軍打著自己的旗號,李世民的神色就有點微妙,不知道該不該開心。
東漢被開發出來的豪強名士官場這個版本玩法,其中有相當關鍵的一環就是察舉制,也因此誕生了名士這種東西。
咱們現在熟知的舉孝廉只是察舉制當中的一種。
西漢設有孝廉、秀才、察廉、光祿四行、賢良方正等。
東漢順應學風增設明經、明法。
秀才這個后來要避劉秀諱改成了茂才,并在東漢改成了歲舉。
察舉制這個東西問題很大,因為它是一套自下而上的推舉人才制度,本質上來說是中央的一種讓權。
豪強們在理解了這套玩法之后,借著東漢的學風,他們應運而生了名士這種東西。
名士的本質就是與朝廷爭奪輿論權引導權,當掌握了這個之后你就能夠從而影響察舉,從而依此去影響并掌握人事的建議權和選拔權。
也因為名士這種特殊的東西,東漢的文人們有了“養名”的習慣。
說白了就是一群人抱團互相標榜,我說你是治世良才,你再稱我王佐之才,然后出去互相宣傳,大家互相名氣高了,被察舉入仕之后,特權和土地也就隨之而來。
而這種小團體在東漢有很多。
比如被演義中出現為大伙熟知的許劭就是名士,每月都有一次月旦評,說這個是英杰,夸那個是良才。
與許劭齊名的還有名士郭泰,這位就很有腦子,為自己提拔的專門起了個標簽叫“英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