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初期與門閥相關的重要舉措是氏族志的頒布。
從魏晉末到唐初,世家的門閥被兵強馬壯者砍的支離破碎,在這個基礎上世家門閥逐漸向士族大姓轉變,并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四個利益集團。
永嘉之亂后衣冠南渡,南渡的士族仍以中原名族自相標榜,稱之為僑姓,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瑯琊王、陳郡謝、蘭陵蕭等,
而在南方本地的大姓咱們就比較熟悉了,和十萬哥相愛相殺的吳四姓朱張顧陸也興盛到了這時候。
江東大姓瞧不起南渡的僑姓,稱他們為荒傖、傖父,譏言他們是野人,應被天下恥笑。
但最終雙方在利益上還是有共同語言的,雙方統稱江左士族。
雙方大概度過了兩百四十年的蜜月,南梁時侯景曾請婚于瑯琊王和陳郡謝,但因為羯族人的身份侯景遭羞辱,就此結仇。
后來侯景南下攻克金陵之后便把豪門士族當狗殺,南梁末年西魏國攻克江陵后,將剩余的士族大姓如抓豬一般抓去了關中。
江左士族就此名存實亡。
而在北方,雄才大略的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之后,以京都洛陽河南郡為郡望,鮮卑貴族也變化為漢姓士族,稱代北士族。
其中顯姓有長孫氏、宇文氏、元氏、竇氏、源氏。
額外說一句,華夏的源氏祖先是羌人,北魏時投奔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拓跋燾接納這一支羌人,并下命說“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故而賜名源賀。
四百年后,倭國國庫空虛,嵯峨天皇面對養不起的五十個子女,前后將32名皇子皇女由皇籍賜姓降為臣籍,姓氏擬定上照抄拓跋燾,賜源氏之姓,所以日本的源氏跟華夏源氏沒關系,并且歷史上還要晚了四百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四十年后,權臣爾朱榮效參考歷史,發動河陰之變,大肆屠戮北魏皇族和代北士族。
代北士族就此一蹶不振。
另外兩個分別是關中士族與山東士族,相較來說都比較簡單。
魏晉南北朝時,關中的楊杜六姓與河東世族合流,形成了關中士族,北魏時進一步變化為關隴軍貴集團,楊隋和李唐皆誕于此。
皇權打壓地方權是天性,因此隋朝時候雙方矛盾顯化,至唐初關隴集團已經依附皇權變身為關隴勛貴。
山東士族則是從東漢到唐朝都保持講經學重儒術的傳統,作為代表的五姓七望歷亂而不倒,并且因為唐朝穩定的環境愈發興盛。
二鳳對山東士族的打壓在氏族志可見一斑,這東西貞觀十二年修成時二鳳點名批評
山東士族全靠賣女兒得財被你們這樣吹捧,能不能有點志氣
對此就有人不解,說二鳳好虛名,整這個有啥用啊還眼紅博陵崔排在一檔,暗箱操作給降成了三等。
是不是因為娶不到人家的女兒懷恨在心而且排這個難道還能影響當官不成
不過這個說對了,氏族志還真能影響當官。
光幕說的清楚明白,對于這類事,張飛反而也分得非常清楚。
只見他掰著手指頭道
“那司馬懿使了臟手段殺了老曹家,一群世家攪和在一起,成了晉對吧”
“結果呢,又逢亂世,這世家們分成了四批。”
“南邊的被侯景殺了,北邊的被這個爾朱榮殺了。”
“結果這東邊的和西邊的一起斗了整整一個唐朝,最后被那黃巢和叫朱溫的給一起收拾了”
孔明都驚了
“翼德你這說的雖然粗俗了點,不過”
“不過挺對的是吧”張飛自鳴得意。
孔明嘆服的點點頭,看起來大愚,但實際上有大智,說的應該就是如翼德這樣的了。
隨即瞧著這江左士族看了又看,最終搖搖頭
“看來這江東四姓,最終許是將孫家賣了個好價錢。”
從此前光幕所說中,只知曉江東最終是因亂而亡,只是亂從何起就沒人清楚了。
但百年過去四姓悠悠而不見孫氏,想來江東歸晉應是少不了齷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