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因為安祿山的常年打點,以及此前張守珪的戰績太好,安祿山已經在玄宗那兒刷了足夠的印象分。
并且對于張守珪的行為,玄宗的解讀是若安祿山真是死罪,大可在幽州就地正法,何必千里迢迢送來長安
但名相張九齡不同意,認為法不可違,不殺定是禍患。
在這里玄宗為了反駁,舉了個無比貼切的例子
“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誤害忠良。”
這里用的是魔法晉書目錄的典故,說的是王衍少時曾見過石勒,一眼就看出來此乃造反之輩,欲殺石勒卻沒追上。
玄宗用這個典故是兩層意思,一個是你張九齡不要以為自己是那王衍天生慧眼。
另一個則是不相信咱大唐泱泱盛世,誰沒事兒造反
不過咱們都知道,王衍是個純廢物,后來還對石勒搖尾乞憐,這個典故多半是王家后人覺得太過丑陋,編出來穿鑿附會的。
但這里用這個典故就相對黑色幽默
張九齡的判斷沒錯;安祿山真的會造反。
但玄宗判決已下,安祿山沒有任何懲罰就回幽州了。
經此一事,安祿山靠著自己察言觀色的本事總結出來了京城的處世之道皇帝就是天
于是后來更加下血本賄賂京官,以求在玄宗面前美言,而這份投入很快就看到了回報。
742年,安祿山任平盧節度使,僅用十年完成升遷,速度之快讓人咂舌。
作為對比,十年過去,安思順此時依然還是洮州刺史。
張飛也咂舌“這呂布要是能有這安祿山一半手腕”
隨即張飛瞧著劉備道
“俺倒是想起來最適合用來勸這玄宗的一句話了。”
“”劉備遞了一個疑惑地眼神。
張飛清了清嗓子,模仿著劉備的語氣節奏道
“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
廳內眾人頓時大笑。
劉備捏了捏胡子末端,也無奈一起大笑。
詭譎之輩勿復多言,劉備倒是有點可惜
“這玄宗有名相而不自用,豈非自誤”
要是劉備所記不錯的話,這是后世第一次用名相這個稱呼,應當還是有相當的水平的。
不過劉備看了看孔明,相較于孔明,不知如何
孔明一無所覺,只是看著這王衍與石勒的典故感覺腦仁疼
“這王家倒是好臉。”
他的理解是太原王的后人傳這個典故想說王衍有先見之明。
但先見到自己被土墻給埋了無法理解,不愧魔法晉書之名。
也因此孔明不再糾結
“這張守珪與那安思順,皆以白身啟用,甚至那安祿山能以白身入張守珪之眼,亦是軍功。”
“若非軍功之制敗壞,這安祿山安能如此居高位”
法正明白軍師的意思這軍功制度誰破壞的唐玄宗自己唄。
他法正可是向來嘴上不饒人“如今方知,后世為何恨其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