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頡利剛擒,不宜妄起刀兵,臣請將五千騎,必擒伏允于殿前,討不臣揚國威全圣顏。”
李世民似笑非笑的瞧了眼這位戰意盎然的將軍,擺了擺手。
對于李積的心態他可太明白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如李靖的自信,五十歲方開始揚名。
如今才不過三十六歲的李積正處于黃金期,此前滅輔公祏時,李積就在給李靖當副手,滅東突厥時,李積還在給李靖當副手。
此前李積或許不會說什么,但如今被光幕蓋章認定唐初三大名將之一,李積的心思自然就活泛起來了。
而看著旁邊一臉沉思的蘇烈,李世民忽然起了心思
“定方,若遣你為行軍總管,需多少兵馬”
蘇烈被點名,看了看李積,然后認真道
“臣有光幕提點,僅需三千精騎足矣”
事實上三千當然不夠,李積所說的五千騎也差得遠,吐谷渾又不是什么阿貓阿狗。
但可以的話先奪了這個行軍總管的名頭,然后大不了私下給陛下認錯再多要點兵。
而且蘇烈記得很清楚,義父高雅賢就是被李積所斬。
雖然如今此事已經翻篇,但要是有嗆一下李積的機會,蘇烈也絕不放過。
李世民對這些自然都門清,于是輕巧帶過話題
“宵小之輩何勞興師動眾,且觀藥師如何破敵。”
同時在心里,李世民也給這伏允畫了個叉。
如果說頡利是擁十萬騎志得意滿,那這伏允就是妥妥的拎不清。
真以為坐擁高原,通熟地理就立于不敗
百騎司已經從胡商口中誘出數種克服高反之法,千牛衛也已經帶著蔗糖喬裝前去驗證,并收集資料。
而且若論地理,如今光幕所展示地圖定然比伏允汗帳中掛的更為清晰。
李世民已經打定主意,若是捉到這伏允便讓他和頡利做個鄰居,好好相處。
實際上從明哲保身的角度來說,李靖是不適合當征伐吐谷渾的主帥的。
五十歲滅蕭銑,五十二歲平輔公祏,五十八歲征頡利可汗。
八年時間連滅三國,雖然頭上有李世民壓著很難功高震主,但確實很容易引起非議。
李靖自己也很懂,所以在滅東突厥官至宰相后,李靖基本不發表意見,盡量降低自己存在感。
并且在當了四年宰相后就以“腿疾”為名,請罷宰相,李世民也準許了這位六十歲老將的請辭。
就此來說,李靖的一生已經足夠圓滿了。
此時真正為難的是李二鳳,畢竟段志玄被吐谷渾溜著玩兒之后,不論是為了大唐顏面還是節省國力考慮,新的將領必須要能夠確保一戰而勝。
而若論李二鳳覺得最靠譜的,還得是李靖。
但當時李二鳳已經準許了李靖的請辭,要是再強行征召,他自己都覺得臉紅,于是便耍了個小心思。
不過兩天,長安城便傳出來一條流言
哎,你聽說了沒咱們陛下昨天看著吐谷渾的戰報都哭了
啊為啥啊
還能為啥,段將軍戰敗了唄,聽說陛下還哭著說要是代國公在,怎會受如此折辱
這個消息的指向太過明顯,但所有人也都知道,李靖并不是非去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