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牙樓船戰艦在咱們今天又稱隋五牙戰艦。
這種樓船戰艦起源于隋朝,因起樓五層遂得名五牙,艦長五十五米,寬十五米,吃水兩米二深,船只高度有三十來米。
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古代中式戰船,頂層閣樓作了望和指揮用,下四層置兵。
隋時在海上的威脅相較來說并不多,而且基本都是小船,因此五牙樓船最初的火力設置也基本都是為應對輕型敵人。
每一層樓皆設女墻箭垛,讓士兵們張弓射殺敵人,而應對敵船最主要的手段是拍桿。
其原理也非常簡單,拍桿就像是一個大號的桅桿,上置巨石,交戰的時候繩子一放,巨石自然下落直接砸碎敵船。
然后甲板上的士兵轉動絞盤,利用滑輪系統將拍桿重新拉起來,然后就可以再次瞄準拍擊了。
初版的五牙樓船上前后左右設有六組拍桿,打起來的時候直接沖進敵方船隊,六管齊下循環拍擊,據說威力無匹。
想象一下跟個大蟲子似的,還挺喜感。
而等到唐朝繼承了這種戰艦之后,尋思這么大的船空著也不太好,于是干脆將絞車弩、投石機這類大殺器安置在了樓船上,這種戰船也就有資格被稱為艦了。
根據如今能找到的文獻來看,戰國末期時首次出現了能夠一次發射多支弩矢的連弩,在當時需要多人用絞車上弦。
漢代首次出現了床子弩,這種東西沒得說,就突出一個力大磚飛。
唐朝的工匠將連弩和床子弩合二為一,并將漢代床弩的單弓臂改進成多弓臂,于是唐代絞車弩便誕生了出來。
這是一種安置在車上能夠隨時移動的巨型弓弩,以絞車張弦開弓,弩臂上設一主六副七條矢道,主矢道置巨箭,副矢道弩箭略小,拉動扳機后七矢齊發,射程七百步,唐一步約合一米五五,絞車弩的射程也就是約一千米。
相較于絞車弩這種大殺器來說,唐朝的投石機就非常簡單,依然還是非常傳統的拉拽式,即是一種簡單的杠桿系統。
木桿一頭放石頭另一邊讓人拉,雖然效率低下但勝在造價便宜。
這兩種東西再加上唐軍的火箭,對倭軍堪稱是降維打擊了,因此能大勝確實不奇怪。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后來宋繼承了唐的這些東西,都只是做出了改進,缺少根本意義上的革新。
八牛弩算是在床弩和絞車弩的基礎上做出改進,增加了五百米射程。
在拋石機的上也只是改進裝載石頭的重量,其最高杰作號稱七梢炮,需要兩百多人拉動,能將六十四公斤重的石彈拋到100米處。
其中的能量轉化和能量損耗只能說讓人落淚,而且其實用性也要打個問號。
結果就是蒙古人從西亞找來的工匠隨手一改,回回炮出爐直接轟碎了襄陽城,把南宋砸的亡國。
但實際上在當時,回回炮這種配重式投石機在西方并不新鮮,屬于是阿拉伯工匠的折中產物。
更不提彼時西方就已經有經典的扭力式投石機了。
真要看變革還得看大明,直接改炮為炮,玩兒火藥去了。
汴梁的御苑中,趙匡胤臉色略有一點沉重。
蹲在旁邊以小玉斧作筆在地上劃出來這回回炮的樣子。
盯著看了兩眼,趙匡胤站起身用腳將那回回炮簡單的線條直接抹去。
旁邊趙光義將臉上多余的表情抹去,滿是真誠
“兄長,弟請掌將作監判監事,定為兄長分憂”
趙匡胤看了看親弟弟,最終還是左手搭在其肩膀上
“有心即可,如今你不過知一圖而已,土木工匠皆不懂,去之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