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此前也說過。”
朱標拿不準父親的態度,但本著預防的態度還是先安撫兩句:
“胡元庸政以百廢禍天下,大明自該興政以恢復。”
“既是興政,則自該正不法以肅朝綱清天下,難免多有謗言。”
對大兒子的話朱元璋暫時沉默,這等簡單道理他自是知曉的。
而此時,方才漢將趙云寫在光幕上的話被重新記了起來:
“切勿急躁……”
輕吸一口氣,朱元璋面對著兒子的目光搖搖頭正色道:
“朕不急躁,所為之事本就該錄于史書為后世鑒,贊譽謗譏也本在意料之中。”
說著明天子反倒是笑了出來:
“唐太宗曾常言,以史為鏡可知興替,而前帝鮮有能知其定論者,如此算來咱應該高興才是。”
說是這樣說,但緊接著光幕開篇之言就讓朱元璋面色上失了笑意。
【如今咱們論述的封建時代帝王成就,對其中功高者,往往會常用千古一帝之詞。
這個評價稱號是明時思想家李贄所造,用于在其作品《藏書》中對秦始皇蓋棺定論。
有其首創,才有后來其他人泛用,比如同時代的文人王志堅在其作品當中就效仿,稱李世民為“真千古一帝也”。
不過這也就加了個“真”字而已,后來李贄在作品《續藏書》當中評價朱元璋,或許是感覺新造的這個詞兒已經不足以評價老朱,于是干脆毫不避諱寫道:
“我太祖高皇帝,蓋千萬古之一帝也”。
這個稱號可以說是高到沒邊兒了,而李贄雖被稱大明第一狂生有棄官講學的經歷,但在學術造詣上也確確實實是當時一代宗師,從者數千,他的斷言多少也能代表相當一部分當時大明人的看法。
而脫離只看史書的話,想要總結出來一個朱元璋的形象,最直觀的方法當然還是看當時的史料,而若說洪武年間,最矚目的也當屬四大案。
雖被歸為一列,但其中性質并不相同,比如空印案和郭桓案是相當清楚的與整頓吏治相關,而胡藍兩案也有胡藍黨獄的說法,其整體性質是傾向于對開國勛貴動刀。
不過四案倒是有個共通點,那就是數百年非議者頗多。
其中正論者不說,反對者則認為四案全屬冤假錯案,且朱元璋每每皆牽連數萬人甚至行屠縣之舉,四案冤假牽連而死者逾十萬,故而定論朱洪武乃是大明不折不扣的第一屠夫劊子手。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當屬清代史學家趙翼的言論。
在其所撰的《廿二史札記》當中,他就毫不客氣說朱元璋是“藉諸功臣以取天下”,可是等到天下太平了,卻又“盡取天下之人而殺之”,稱朱元璋“殘忍實千古所未有”。
但這還不算完,在這一段話之后又一套絲滑小連接上了一個誅心斷評:
“蓋雄猜好殺,本其天性”
如果說前面的話尚且能在依據史料前提下站得住腳的話,這八個字斷評就有點罵街為大清張目的意思,多少失了作為史學家的職業素養。
那么,朱元璋到底是不是“殘忍實千古所未有”的嗜殺之君?四大案當中又有多少冤假錯死?
今天咱們就嘗試清本溯源,從源頭上瞧瞧這明初四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