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朱元璋還積極推進皇室與勛貴子女聯姻,比如他自己納了郭英之妹和胡美之長女為妃,還令皇子們娶常遇春、徐達、馮勝等勛貴之女,此外還有李善長、傅友德、張龍等勛貴兒子娶了公主等等。
從以上不難看出來,老朱實質上是希望與開國勛貴達成一個牢固的利益同盟,通過用政治和經濟上優渥的特權以及允諾的永世富貴,來換取勛貴們對皇室盡心竭力的擁護,從而達到鞏固皇權以及老朱最終“家天下”的目的。
但是吧,無論是漢朝的豪強還是魏晉的世家,亦或是唐朝的藩鎮,再或如宋之地主,又或如元人貴族,一個個都說明了人的欲望是無窮的,每個朝代都有屬于自己的吸血蟲。
而大明朝還不等藩王們發力呢,勛貴們用了還不到兩年就已經成功碰到了朱元璋的底線。
畢竟免死鐵券這東西說的很明白:謀反不庇,除此之外一切死刑皆可免一次。
而在重責之外的常刑,更是明文“有司不得加責”,簡而言之就是不管犯了多少次欺行霸田強搶民女縱馬傷人之類的罪責,都可以憑鐵券一筆勾銷。
這帶來的結果就是“武臣恃功驕態,得罪者漸眾”。
于是僅僅兩年后,老朱就不得不火速給鐵券打了個補丁,專門出了個鐵榜在其上銘刻九條制馭律令,用來約束功臣勛貴。
但即使是鐵榜,其威懾作用也是大過實際作用的,更像是一個大明形式的“罰酒三杯”。
鐵榜當中規定了勛貴仗勢凌人、侵奪財物、私托門下等等都是死刑,但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犯的時候只需要記錄在鐵券里就行,直到犯第三次才能兌換出一次“真”死刑,但即使是這個好不容易換來的真死刑,也是可以用鐵券給免消掉的。
綜上,朱元璋待開國勛貴的不可謂不優渥,老朱要真是雄猜好殺的話那真沒必要跟你玩兒什么三次死刑換一次的游戲,可能壓根就不會有鐵券這個東西。
反倒是與這個結論相反,胡藍案恰恰是朱元璋對開國勛貴的一再寬縱優待激起了勛貴們的有恃無恐之心,最終使得勛貴們行徑與朱元璋所期望的背道而馳,最終使得雙方反目成仇大打出手。】
廣政殿當中,就連趙普聽著這鐵券的功效都不免有些怦然心動。
不過趙匡胤更加直接,扭頭認真盯著錢俶交代道:
“大宋并無鐵券之先例,且唐時之鐵券亦非這大明朝之鐵券,不得如此用之。”
都不用官家強調,錢俶趕忙保證道:
“臣定不作此想!錢氏鐵券乃是先祖憑功得之,乃用于作后世憑吊之念,若是用于不肖子孫之罪豈不可惜?此等子孫又有何面目去見錢氏先祖?”
這話有理有據令趙匡胤微微點頭,隨后搖頭覺得這洪武帝行事未免太過粗獷:
“優容生專恣,寬縱起異心。位極人臣者亦必圖進,如此豈非自種禍根?”
這番話反倒是令殿內靜了靜,因為眾臣一時間很難判斷,官家這話是在說空炅法師呢,還是在說官家自己?
但趙匡胤倒是沒想太多,只是略有可惜道:
“此前所觀那曹友聞乃國華之后,亦需奮功以圖進。”
“明時既有漢唐宋為借鑒,洪武帝緣何會行此異舉?”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