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做的事情自沒有后悔余地。
不過想想府中慎重存著的丹書鐵券,李善長倒是不太慌。
但秉著的小心謹慎的原則,也依舊是暗暗下定決心:
別說藍玉了,以后他襕衫都不穿藍色的!
不過在此之外,李善長也很清楚自己眼下的優勢——陛下就在跟前呢。
所以徐達和李文忠還在沉思時候,李善長就已經主動起身:
“陛下肅胡元蠻習以正法紀,又揮淚斷除忘本之手足,當為賢君之范,此等非議也定為胡清欲污我大明之謗言,陛下勿以此憂心。”
這話李善長說的真心實意,作為被朱元璋贊譽過“吾之蕭何”的人,他也是能發覺出這光幕之功效的。
相當直白的說,只要運用得當,那后人所說的“千萬古之一帝”的評價,說不得真能為真。
若真能如此,他李善長的后世之名也必水漲船高,實難不去想象。
相繼的言語讓朱元璋回過神來,對這些他也不置褒貶,只是搖了搖頭道:
“現在說這些未免言之過早,且看后人如何評價便是。”
空印之案他不擔心,但借著胡惟庸之案廢丞相時他還去太廟自陳過,因此眼下還挺好奇后世如何評。
【正如此前所說,看待任何問題都要結合當時的時代去分析看待,而不能提著本朝的劍去斬前朝的官。
如果單看清時對明初的評價,很容易就會落下朱元璋視功臣為寇仇、棘刺,必欲要剪除滅絕方能后快的刻薄寡恩的印象。
這也是清代史學家趙翼的評價過于片面的原因,實際上想也知道,老朱如果真的刻薄寡恩的話,根本就不可能在元末的群雄競爭當中脫穎而出。
事實上大明開國之初,老朱對功臣之優待幾可稱得上優渥,免死鐵券這東西雖然時常被咱們現在拿出來笑談,但放在當時絕對是稱得上最高榮寵的證明的。
從流傳下來的資料來看,老朱頒布免死鐵券時候很認真,從形制到功能,再到家傳規則,以及能免死的范圍等等,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持鐵券者,王法不臨頭,刑吏不進門,生著其號死后襲封,明明白白告訴你能夠與國戚休,這堪稱是皇帝所能賜予的最高榮譽和優待。
而在免死這個最大的特權之外,這些的開國勛貴不出意外的話享有各種特權。
比如能夠各種資料互相佐證的各種經濟恩賜:洪武三年賜勛貴莊田,多者百頃;四年賜湯和一萬畝地、并令開國勛貴合分臨濠山地六百五十八頃;七年勛貴食祿加賜公田千石等等。
除此之外,從儀仗戶到大量的奴仆、義子、部曲以及奴軍等等,幾乎可以稱得上一應俱全。
而在政治上,勛貴們除了擁有高官顯爵之外還能掌權握兵,可以說是真正的位極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