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知道朝鮮和遼東其實曾經也是有很多小封國的,瀛洲更多,正常情況下足夠他們完成任務了。
當然了,秉承著情愿損人不利己,也不能只有自己受損失的原則,這些戰爭代行者還派人把燕國內亂的消息傳遞給了趙國和齊國,派人賄賂郭開和后勝,并在兩國宣傳燕國要借太子丹之死討伐趙國齊國。
趙國、齊國信不信沒關系,主打一個把水攪渾,讓燕國無力追擊他們,從而讓他們得以順利占據箕子朝鮮。
秦莊襄王三年,注定是不平靜的一年,九州在各方勢力的攪動下,風起云涌。
一個君王和一個太子的死,只是加劇了這種動蕩。
秦始皇初年北方各國分界
齊國方面,剛剛拓地數百里的齊王建志得意滿,覺得齊國在自己的帶領下,不僅滅掉了宿敵魯國,如今更是基本全據魯國之地,甚至把國土推進到了淮河流域,實在是齊國歷史上的第一雄主。
聽說燕國內部動蕩的消息,又被收到了賄賂的后勝等人慫恿,齊王建頓時覺得這是一個向燕國復仇的大好機會。
如果這次伐燕成功,齊國是不是又能夠當東帝了
在種種誘惑下,齊王建準備出兵伐燕,并難得的派出使者去趙國尋求結盟,因為齊王建聽后勝說,趙國也想要伐燕。
在齊王建看來,如果齊趙兩國合作,瓜分了燕國也不是不可能。
趙國其實也很糾結,兩年前趙國其實剛剛打到過燕國的首都,趙孝成王也一直沒有忘記燕國的背信棄義。
本來,趙孝成王其實打算今年和燕國互換兩塊飛地的。趙國把龍兌、汾門、臨樂給燕國;燕國把葛城、武陽、平舒給趙國,但燕國竟然目光短淺的對境內的封君動手,搞得一片混亂,又剛剛死了太子,所以,這還換啥土地啊,直接開干白拿豈不是更好。
趙國之所以糾結,純粹是因為晉陽的豪族準備利用秦國王喪的機會,反秦歸趙,向趙國請求支援。
學聰明了的趙孝成王最終決定密會廉頗、樂乘,以作定奪。
結果,廉頗和樂乘卻起了爭執。
廉頗覺得,如今趙國國力還遠沒有恢復,若是支援晉陽,必將引發一場大戰,到時候局面對趙國極為不利,反倒不如攻打背信棄義軟弱可期的燕國,以燕國的人力物力補充自身。反正燕國國都廉頗已經打到過一次,道路熟得很。
樂乘卻覺得,與其主動兩面開戰,反倒不如趁著秦國新王年幼繼位、主少國疑的機會,兵發晉陽奪取自長平之戰以來丟失的土地。
兩人爭論不休,差點兒打起來。
最后還是太子趙偃的建議成了決定朝局的砝碼。趙偃就是娶了娼婦公車私用的趙悼襄王,他被郭開說動,來勸趙孝成王聯齊伐燕。
趙偃的論點很簡單燕國反復無常決不可信,滅掉燕國不僅能夠拓地千里,還能夠得到大量人力物力,解放一大批精銳的邊防軍,到時候沒有了后顧之憂,方才能集中全力跟秦國一戰。
于是,因為燕丹的死,竟然莫名其妙的促成了齊趙聯合伐燕。
魏國方面,秦莊襄王死之前和呂不韋定下的計策成功實施。
秦國找到了一個身居高位的晉鄙門客魏庸,由他成功向魏王獻上了讒言。
晉鄙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時,為了奪軍權殺的魏國大將,死的挺冤的一個人。
魏庸說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復為將,諸侯皆屬,天下徒聞信陵君而不聞魏王矣。”
秦國又數使人賀信陵君“得為魏王未也”
三人成虎,魏王天天聽到信陵君的壞話,不能不信,就讓魏庸代替信陵君將兵。
信陵君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娛。
但就算如此,秦國也仍舊沒有打算放過信陵君,打聽到信陵君以酒色自娛后,便決定派出女間諜潛伏到信陵君身邊,等竊取到魏公子后,再殺了他以絕后患。
魏公子是信陵君所著的兵書,與李子吳子有淵源,能夠最大限度發揮魏武卒的威力,又結合了魏國立國的“魏舒五陣”軍陣,實力十分強大。
魏舒是魏氏乃至魏國的奠基人,魏舒方陣開創了由車戰到步兵軍團作戰的先河,是春秋末期最強大的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