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卒更不用說,在吳起的帶領下,打出了以五萬魏武卒正面大敗五十萬秦軍的逆天戰績,魏國甚至一度生出了吞并秦國之心。
不過,自從龐涓戰敗以及最要命的白起攻魏斬首二十四萬之后,魏國的魏武卒就一蹶不振,直到信陵君的出現。
信陵君屬于那種返祖的將種,他的能力極為適合統帥魏國軍隊,在他的統帥下,普通精銳組成的軍陣都能夠跟秦國精銳打的有來有往,本身在諸侯之間威望卓著,這要是讓他長期掌權,重新訓練出大批的魏武卒,那還得了
所以,對秦國而言,只有死掉的信陵君才是真正好的信陵君。
戰國時代屢試不爽的反間計再次立下大功,魏王自毀長城。
信陵君的失勢,對魏王來說是利己而無奈的選擇,因為他首先要保住王位,但對魏國乃至整個關東諸侯而言,卻都不是一件好事,因為自此關東諸侯將徹底失去了可以帶領他們抗衡秦國的人。
歷史上,信陵君抗秦是合縱最后的輝煌,信陵君之后,楚國倒是作為縱長主持了一次伐秦,總指揮是春申君,但是那次敗得那叫一個慘啊。
這個世界,春申君已經叛國,楚國也被董璜糟蹋的不輕,顯然已經失去了成為縱長的資格。
已經被大虞文武掌控朝堂和軍隊的韓國也沒有閑著,韓國一方面以韓王的名義邀請春申君到韓國居住,一面交好魏庸,并提出了由太子安或者大將軍姬無夜迎娶魏庸女兒魏纖纖的聯姻提議。
魏庸大為意動。
魏庸對姬無夜不感興趣,但女兒如果能夠嫁給韓國的太子的話,絕對是光宗耀祖的事,而且也算是一個退路。
魏庸和韓國的關系密切了起來。而韓國也向魏庸提出了,韓、魏、齊、虞結盟,瓜分楚國土地的建議。
韓國的說客給魏庸帶了一句話“司空雖代信陵君掌兵,但沒有功績,魏國將士豈會心服且魏王雖讓司空掌兵,但司空可不是魏國的大將軍啊”
這句話,成功擊中了魏庸的軟肋。
魏庸決定勸說魏王和韓國、齊國、虞國結盟,共同伐楚,以滅楚之威,掌控魏國軍權。
有了韓國的攪動,天下局勢更加混亂起來。
其實,如果僅以此時的天下大勢來看,最利好的還是秦國。
對于秦國而言,信陵君被毀,楚國又內亂,東出最大的敵人一下子沒了倆。
要不是剛死了大王的話,秦國又要東出了。
不過,秦國的好日子也很快就到頭了。
接連兩個壞消息,讓秦國的朝堂再次暗流涌動。
第一個消息是晉陽反叛。
晉陽本來是趙國的土地,趙人和秦人有血仇,秦王一死,新王年幼,讓晉陽人看到了機會,殺死秦吏,舉兵反叛,并聯絡趙國請求支援。
呂不韋力排眾議,按照和蒙驁的約定,最終決定派遣蒙驁出戰。
蒙驁這邊剛準備出兵呢,新的壞消息又傳來,大虞兵入南郡,焚毀南郡水寨,隔斷江水,兵圍郢都,黔中郡情況不明。
大虞的這個操作,把大秦打蒙了。
大秦上下原本一致認為,大虞應該會跟楚國血拼,先想辦法吞并楚國才對,怎么會有功夫來惹大秦,怎么敢來惹大秦
而且結合已知的情報猜測,大虞應該只是一個突然崛起的南方蠻夷才對,哪里來的那么多兵馬啊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大秦朝堂的袞袞諸公不約而同的想到了這句話。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