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混亂的楚軍終于崩潰。
此戰,雖然華雄最后被拼死一搏的楚軍無名神話二階將領通了一矛,但血厚的華雄呵呵一笑,直接肉體夾長矛,在韓家五虎的配合下,將楚軍將領踩成肉泥。
進階到神話一階已經實現了界限突破的華雄,已經不是當初的華雄了,現在的他,堪稱陸上小周泰,區區長矛貫穿傷,不值一提。
而就在不久前大虞的太陽神鳥碾碎楚國的巨熊以及楚王戰死之時,他感到自己和麾下的飛熊軍似乎吸收了什么了不得的東西,整體似乎又得到了什么升華一般。
這一刻華雄心中突然生出了一股明悟或許老子要是跟高順那家伙一樣整天生孩子的話,軍陣早就成了
他已經隱隱摸到了屬于他的飛熊軍軍陣的門檻,卻因為和屬下的默契度不夠而無法突破。
拋開華雄的這點受傷小插曲,這次大戰,最終以虞、魏、齊慘勝而告終。
在虞軍與楚王及勇敢的楚軍進行決戰的時候,魏軍和齊軍的殘余部隊已經完成了集結,但是卻被戰場中央的慘像徹底嚇住了,沒有一個敢參與到這場戰斗中來。
剩下的楚軍則因為不知道誰喊了一嗓子“壽春還在我們的手中,快往壽春去啊”而陷入了崩潰,有的往壽春一路狂奔,有的則干脆四散而逃。
尤其是剩余的戰爭代行者,已經意識到情況不妙更是倉皇而逃。
他們很清楚,大虞的勝利,最凄慘的絕對會是他們。
賈詡知道齊魏聯軍已經嚇破了膽,并命令許褚先入鉅陽。
親眼目睹了那場曠世血戰的鉅陽守將,沒有遵循王命玉石俱焚,而是開城向許褚投降。
許褚入城之后,才發現,城中的守軍竟然不足一萬老弱病殘。
至此,楚國自鄢郢之戰戰敗后積攢起來的寶物家當,基本全部落入虞軍手中,楚王的后宮、楚國大臣的家眷,也基本上全部落在虞軍手中,除了王后李嫣以及楚王的幾個王子。
擊殺楚王、占據鉅陽,意味著這場賈詡精心設計平衡之戰取得了比預想還要可喜的成果。
在賈詡的計劃中,此戰之后,楚國淮南之地將盡為大虞所有,淮北大部雖然給了齊魏韓,但是因為齊魏會在與楚國的血拼中損失慘重,就算得到了這些土地,一時半會兒也恢復不過元氣。
齊國會因為慘重的損失和后勝的作用,再次進入咸魚狀態,而魏國雖然回了一波血,但因為精銳的損失,反而會讓他成為真正的軟柿子。
再考慮到秦國對信陵君和魏武卒的忌憚,只要信陵君死了,秦國必然會再次伐魏,而不是伐虞。
因為不管郢都之戰的最終結果如何,虞國的水軍之利,都足以保證秦軍短時間內無力過江,但是秦國新王即位,丞相呂不韋剛剛主政,不可能沒有一點點像樣的戰績,所以東進取得重大戰果是唯一的選擇。
東進就要面對趙魏韓三晉,趙國武德充沛又有成名已久的廉頗,不可輕辱;韓國在各國伐楚之戰中沒有損失只有收獲,國力大增,強行攻打也很費力;唯有魏國,才是最大的軟柿子,沒有名將,沒有精銳,君主昏庸。
秦國伐魏國,對國內也有了交代,而虞國也可以緩一口氣,專心消化淮南之地,并繼續支援慫恿三晉跟秦國對著干,重點支援韓國,讓韓國成為秦國東出路上的絆腳石。
等到時機成熟,大虞再決定究竟是先取巴蜀還是先和齊國、韓國滅掉魏國。
至于趙國,大虞是真的鞭長莫及;燕國以及朝鮮等地,那就看法孝直的了,賈詡懶得摻和,因為哪些地方,對大局影響不大。
總之,這場戰斗看似是在滅楚國,其實更是在算計秦國和魏國,而秦國和魏國卻不自知,甚至只能夠按照賈詡設計的路線走。
如今的第一步,順利無比,甚至還超綱攻占了楚都鉅陽。
不過,魏國倒是很快反應過來了,沒有在前線的魏庸拉攏齊國,提出跟虞國交涉,想要空口白牙得到鉅陽。
但這個時候,大虞的援軍也來了,樂進、于禁、龐德、項燕等軍團紛紛到達,水軍也在楚軍殘部過河之后,重新疏通了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