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以及達成段干崇死亡、占領大片領土目標的魏庸也只好硬著頭皮默認了大虞占領鉅陽等地,畢竟不論是魏軍還是齊軍都已經無力再戰了。
他們甚至害怕養精蓄銳的虞軍會背盟突襲。
他們發現,虞軍的陸戰能力似乎也沒有傳說中的那么弱,一旦開戰,虞軍依靠騎兵機動,足以讓大量主力陣亡的魏國頭痛不已,也足以讓損失了大量精銳,且另外的精銳還在燕地沒有返回的齊國陷入一定的被動。
當然了,最重要的還是,一旦真的交惡,他們這些本來就慘勝的將領,決定要成為政治替罪羊了。
事實證明,他們兩國的擔憂是多余的。
賈詡是多么誠實守信的人啊,他在鉅陽親自主持了與魏、齊、韓重新劃分領土的盟約,魏庸、齊國代表和匆匆趕來的韓國代表都表示信服。
至于說賈詡為什么沒有急著南下剿滅壽春附近的楚軍殘余勢力,則是因為他已經沒有必要親自出手。
那里,他已經交給了黃忠。
此役過后,楚國已經翻不起風浪了,春申君也基本沒用了,剩下的就交給黃忠,給他一個立功的機會好了,畢竟黃忠之前敗了一場,沒有拿得出手的功勞的話,大家的臉面上都不好看。
朝堂不是瘋狂送女,而是人情世故啊。
在此不點名批評某個名聲爛大街的送女狂
秦始皇初年七國形勢圖
到秦始皇元年開春,九州七國形勢發生了魔幻而合理的變化。
強大的楚國經歷了三年戰爭,最終走向了滅亡,楚考烈王被項燕鞭尸后,由大虞厚葬,楚國的主體部分被大虞占領,淮北的大部分地區卻被齊、魏、韓三國瓜分。三國中,齊國占領的土地最多,韓國得到了領土最為輕松。
又因為有楚考烈王的遺命,有不少楚國殘軍都選擇了前往韓國,向韓國投降,包括壽春方向的楚軍和楚國貴族,只要逃亡韓國的,大虞軍一律放行。
至此,大虞和韓國正式接壤,且有汝水直接相通,相互支援極為便捷。
北方,齊國和趙國也得到了燕國大片土地,好好回了一波血。尤其是趙國,雖然沒能在晉陽搞事,但是新得到的大片領土和人口,卻讓趙國的國力暴增。
趙王甚至打算休養生息幾年后,聯絡其他五國共同討伐秦國。
燕國沒能力大敗齊國和趙國,所以準備向朝鮮和東北方向擴張。
至于秦國,則舉朝狂怒,決定來一場大動員。
朝堂上,就連對呂不韋虎視眈眈的楚系也沒有唱反調,都支持大動員。
只是在帶兵的將另方面,有所爭執,因為楚系也想要軍功,有軍功,說話才有分量。
最終,呂不韋與楚系各退一步,同意昌平君帶領包括三萬秦銳士在內的二十萬精銳入蜀。
不過,楚系沒有想到的是,這是呂不韋故意為之。比昌平君更加老謀深算的呂不韋已經意識到,秦軍基本上不可能在巴城、郢都打開局面了,去巴蜀,就真的只是平叛,并穩住巴蜀之地而已。
大秦真正想要拿回之前的威風,還得在東方。
他已經拍了好幾撥人去刺殺春申君,并派人聯系魏庸了。只要春申君一死,他就攻魏,讓關東諸國再次回憶起被大秦支配的恐懼。
值得一提的是,朝會快結束的時候,泥塑一般的嬴政竟然首次在朝堂上發表意見。
“寡人身邊的侍衛武將王翦,熟讀兵書,精通戰陣,這次讓他也帶領一萬銳士前往巴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