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怕誰
項燕有著江南和瀛洲的供應的糧草,完全可以堅持下去,且糧道雖遠,但一路上都有水路,方便的很;反觀王翦所部,漢中一兩年難以供應糧草,要是完全從關中運糧,大片的山路后勤也能夠把秦軍拖死。
項燕很有耐心,并打算借著這個機會,將軍陣真正融合到大虞的體系中,盡可能去項氏化,力爭將那八萬人也練成強兵。因為這八萬人中有不少楚人乃至楚人降兵,項燕對楚軍很熟悉,自然知道如何以最快的方式讓這些人馬盡快適應大虞的軍陣。
軍陣這種東西,并不僅僅是一種統一的功法、陣型,還與信仰或者精神認同有關,不僅需要對君主對國家的認同,還需要對將領的認同,認同度高了才能如手使指,就像是趙國剛剛大放異彩的李牧軍陣,李牧親自率領,那就是最一流的部隊,能夠與巔峰時期的王翦相抗衡;換個其他人率領,分分鐘崩盤被王翦暴揍。
所以,哪怕是之前會軍陣的成建制的俘虜,在改換門庭之后,以往的軍陣也未必還能夠使用。畢竟,董璜也不可能讓楚人降卒高喊著為了大楚,然后去戰斗吧
大虞之前也俘虜過不少秦銳士,但是那些秦銳士至少到目前為止,都沒能融入到大虞的軍陣之中。
練好軍陣,這其實是一個水磨工夫。
項燕這邊開始練兵,王翦那邊也不著急,王翦的目的似乎就是守住這個入巴的橋頭堡,項燕只要不進攻,他就不行動。
王翦對形勢看的很準,只要他不動,只要這支軍隊在這里,那就是抵在大虞肋窩里的一把匕首,隨時都能夠刺出去,威脅就會一直存在。
既然王翦死活不出,大虞高層也沒有什么好辦法,王翦所占據的地形,大軍也施展不開。最終,董璜只能留項燕在那里盯著王翦,順便練兵,主要希望則寄托在另外兩路上。
大虞的第二路伐秦大軍由張任任主帥,統帥楊懷、高沛、潘璋、楊鋒等部,從墊江出發,同樣是水路并進,沿涪水而上,攻擊廣漢,作出威脅涪縣、梓潼的架勢。
因為是偏師,且這一路的確不好走,故而主力只有兩萬張任軍團本部,一萬楊懷、高沛所部,一萬水軍,一萬楊鋒部蠻兵,陸戰主力只有四萬人,此外還有三萬勉強可以組成軍團的自然人士兵和三萬空間兵。
這一路真正的戰略目標就是攻陷廣漢后,陳兵馳水與涪水的交匯處,給梓潼和涪縣以壓力,讓秦軍不敢在兩地掉以輕心,進而再次分散昌平君的兵力。
目前,昌平君所部在葭萌關附近、江陽等地都有不小的駐軍,如果在這里再分兵,昌平君的可用之兵將會再次嚴重削弱。
當然了,以上兩路都是偏師,大虞的第三路,也是主力,則由董璜親自統帥,號稱百萬,水陸并進,兵鋒直指江陽瀘江。
這次,董璜軍仍舊是故技重施,就是欺負秦軍水軍薄弱。
然而,昌平君竟然學乖了,來了一出兒示敵以弱。
白竭、羌廆所部在守城十天之后便突圍,沿沱江北上撤往資中、牛鞞bei一聲。
資中、牛鞞這兩地在歷史上應該是漢代開始置縣,這個時代應該主要巴蜀聚落,但在這個時空,因為地圖的擴大,秦國為了加強對巴蜀地區的控制,早就在很多人口密集的要地筑城。而且這些城都是大城。
通過白竭、羌廆的表現,大虞軍察覺到秦軍似乎有誘敵深入的意思,但兵精糧足的大虞軍卻也不害怕。
這次戰役,董璜可是抱了拿下整個巴蜀的心思而發動的,沱江流域自然也要拿下。
董璜命趙云為主將、步騭、夏侯蘭、花榮、孟琰等為副將,統帥三萬本部人馬、一萬五千水軍、五千無當飛軍、四萬在這個世界上征召的自然人兵馬以及四萬八階空間兵,水陸并進,進行追擊。
趙云帶兵能沖陣,但也能夠很沉穩。
趙云所部沿沱江而上,一路穩扎穩打。
巴蜀之戰形勢圖。藍色為目前雙方實際控制區界限,黑框為秦軍軍團防線要點
這讓白竭和羌廆有些焦慮。
按照秦軍的計劃,二人在匯合地方上的秦軍之后,如果有虞軍分兵而來,那就伏擊;如果沒有虞軍分兵而來的話,就伺機繞后進行騷擾。
結果趙云所部偏偏不上當,主打一個穩健,每到一地,就先安撫地方,宣布免除地方上普通百姓一年的稅賦,積極幫助大虞軍隊的,可以視情況免除二到三年的稅賦。這一舉措,頓時讓當地蜀人大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