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稅賦可是很重的,重到有可能讓人破家,最多三年的免稅,足以讓蜀人瘋狂,尤其在今年秦軍因為夏糧被毀,還大肆壓榨蜀人的情況下,民心自然就都來到了大虞這邊。
眾所周知,民心這種東西可能有用,但未必有刀劍有用,且很容易被蠱惑,人越多越容易被蠱惑。
所以,大虞還需要人幫著他們來蠱惑。
虞軍下令,讓各地大族的家主、各部落的酋長隨軍出征,還鼓勵如果有人有切實的證據檢舉家主酋長跟秦軍還有往來或者還有圖謀不軌之心,大虞軍將會幫助他們除掉家主酋長,并支持他們上位。
這是一條誅心之策,這種計策自然是戲志才想出來的,但是放在秦軍全面收縮、大虞全面進軍的背景下,卻效果非凡。
再加上大虞本來就對蜀人的親和力,和大量巴人的現身說法,蜀人們自然也開始有了別樣的心思。
畢竟,總有人想要進步的。
城里的家族還好些,多少還要些臉,但是城外的蜀人部落之類,可就要血腥的多了。
虞軍不費一兵一卒,就揪出了不少秦人走狗,有些甚至還綁來了秦人探子之類。同時因為大量的人交了投名狀,又有民心加成,地方豪族、三老眾口一詞的控訴秦軍的惡,宣揚虞軍的善,在民眾中煽動起了狂熱情緒。
這下子,白竭和羌廆所有關于偷襲的布置都付諸東流了,因為哪個地方能夠埋伏,虞軍甚至比他們還熟悉,趙云甚至還打了一個反伏擊,讓秦軍損失不小。
二人無奈,只能夠分兵,由白竭先到資中設防,羌廆所部則遠離沱江隱藏,伺機而動。
然而,在虞軍到達之后,資中城內的蜀人卻沖擊打開了城門,白竭只能夠撤到了牛鞞。但牛鞞能不能守住,白竭心里也沒底。
白竭很清楚,趙云所部不急著進攻,純粹是為了先徹底穩固資中,等穩固住了資中,就會來進攻牛鞞。
這種穩扎穩打的作風,讓白竭也很無奈。
白竭、羌廆這些將領雖然在后世名氣不大,但是作為秦軍留下名號的猛人,含金量絕對不比三國曹魏的大部分五子良將低,哪怕是史書中只有寥寥一句的麃公,戰績也足以碾壓江表十二虎臣中的任何一個。
但問題是,趙云用兵就跟王翦一樣,我就是堂堂正正穩扎穩打走王道,你兵不如我、勢不如我、后勤不如我、民心不如我,你那什么贏
在對沱江一線作出布置的同時,董璜軍主力繼續進軍,前鋒岳飛并義子三兄弟、鄂煥所部輕松拿下了僰bo二聲道宜賓。
僰道,位于江水和岷江交匯處,不過這個時代的人認為岷江是長江的主流,這里也是北上成都平原的戰略要地,因為為僰人所居,故名僰道。
僰人,又稱濮人、山都掌、都掌蠻、五斗夷,是中原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稱之一。
不過雖然是統稱,但這一代的僰人其實和濮人還是有所區別的。
濮人也稱百濮,可能并不是諸夏,而是真正的土著居民,三代時,在荊南、巴蜀等地與諸夏民族國度雜處,到了春秋戰國,荊南百濮基本被楚國同化或者驅趕,如今大量的百濮在大體相當于云貴尤其是貴州的地盤兒上。
僰道的僰人則可能是主動向諸夏靠攏的蠻夷的一員,也曾經參與過武王伐紂,首領被封為僰侯。
這里的僰人極為擅長飛檐走壁,有在懸崖上放置懸棺的傳統。
這些僰人對于秦國的歸屬感并不強,只是迫于秦國的威懾才勉強降服。歷史上的僰人對中原王朝也是時叛時降,宜賓附近的僰人因為作惡多端,最后被大明調動十四萬大軍徹底剿滅。
僰人好勇斗狠、桀驁不馴的性格,讓他們在面對大虞軍的時候,也表現出了極大的敵意。而這,似乎也是昌平君的計策。昌平君的想法就是想要將大虞軍拖入蠻夷戰爭、游擊戰爭的泥潭中。
主帥岳飛意識到了昌平君的險惡用心,他很清楚,對付這些蠻夷,就得“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在深入了解了這一族群的風俗后,岳飛只帶了五百人騎馬來到陣前,脫掉甲胄、光著膀子、只拿著一把兵刃,向僰人挑戰。
岳飛派大將鄂煥以最粗鄙的蠻人俚語罵陣,大意就是你們這群沒卵子的慫蛋,敢不敢跟我們派出一樣多的人公平一戰不敢就回家吃奶去,別在這里擋路,真吉爾丟人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