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溪流到處都是大魚,可是他們既不會釣魚,也不會織漁網,連修筑水壩把水排干都不會,草原上的人極少吃魚。
他們一代代的人就這樣顛沛流離,吃盡辛苦的艱難求生。
春季去捕捉老鼠和旱獺、夏季射獵天鵝和野雞,秋天有鹿和狍子,冬天去和狼群搶奪黃羊。
雖然野生動物在草原上很常見。因為要放牧,只能閑暇的時間才能去打獵,而且經常空手而歸。所以漁獵并不靠譜,要是指著這個,全家都能餓死。
打到獵物也不見得就是好事,這些動物都有各種病毒,甚至還有鼠疫。
所以牧民大多面黃肌瘦,氈房也破破爛爛,女人和崽子衣不蔽體,很多崽子都光屁股到十幾歲。
為了一口鐵鍋,殺掉幾十個人也是值得的。
絕大多數窮人,只能用皮袋子加水煮東西吃。鹽巴也是稀罕貨,更不用說茶葉了。
有肉吃,有鹽吃,能喝茶,有馬奶酒喝。那妥妥的就是貴族老爺的待遇。
因為大明的封鎖政策,物資奇缺,草原上寸布難得,氈裘不耐夏熱,苦不堪言。蚊蟲又分外的厲害,光膀子是絕對不好受的,就是拉屎,也要不停的擺動屁股,否則蚊蟲會讓你這這短短的幾分鐘里懷疑人生。
和海禁政策便宜了東南的士紳們一樣。長城沿線的封鎖政策便宜了晉商和九邊重鎮的將領以及文官、監軍太監。
他們全部參與走私,把內地便宜的很的東西,在草原上賣出了天價。海禁和邊禁其實只是禁止了百姓和普通商人,對于特權階層和放屁沒有兩樣。
根據史書記載,只有過節的時候,蒙古牧民才能殺一只羊,還是好幾家人分著吃。
能夠大量吃肉的情況一般都是白災時,牛羊大批凍死。或者瘦弱的牛羊沒法度過冬天,才會無奈的殺了吃肉。
可能今年冬天有肉吃,第二年就會全家餓死。
草原上從成吉思汗開始,牧民和奴隸就是沒有生產資料的,他們只能依附在王爺、臺吉、牧主、軍官的下面求生。他們自己和妻女、崽子都是主子的私人財產。和牛羊并無區別。
安三溪的政策,和開天辟地一樣,讓陽光第一次照耀到了這些底層人的身上。安三溪的話語是那樣的振聾發聵。
“為什么放牧的人,沒有肉吃,而不勞作的人卻可以坐享其成。”
“為什么打仗的人,要把絕大多數的戰利品交給不打仗的人,勇敢的人才應該享受最多的東西”
“憑什么你們就是奴隸和牧民,他們卻可以高高在上。”
安三溪殺死那些貴族和牧主,把他們的牛羊、女人都沒收,分給那些跟著他干的牧民和奴隸。
改變了千百年來草原上的制度。
安三溪把每一百戶人家成立一個牧業隊,集體占有財產,按勞分配,同時兼顧撫養老弱婦孺和崽子。
人人平等,有能力的就可以當官,能打仗的就可以當戰士,就會享受更多的物資分配。
這一切都極大的激發了牧民和奴隸的積極隸都恢復了自由身,并且安排了工作,有了自己的氈包和財產,對首領的忠心極大的上升。
現在那些臺吉和牧主老爺們就算再回來,也沒有人愿意跟著他們了。
安三溪把他們集中起來,在碼頭邊上開始修建堡壘。
安三溪明白,盡管他托著一個蒙古英雄的名頭,但是,他動了所有草原貴族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