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風帆系統,船體在風浪中的安全性能,駕駛操縱性能,蒸汽機推進系統性能,甚至準備找些倒霉的海盜實驗一下火炮。
隨著海水的涌入,船塢從底部慢慢的升起海水,兩條船緩慢的漂浮了起來。
大家都緊張得盯著船舶的浮起狀態,要防止兩條船相互碰撞損壞。周圍的幾千個工人都用繩索拉著船舷,保持著穩定。
終于,平安的把水位和海面平衡了。然后幾十個壯漢,操縱絞盤和滑輪組,把沉重的船塢門打開。船塢和外面的大海聯通為一體。
楊凡滿意的點點頭,一切順利。
“讓相關人員上船吧,先開出去,轉幾圈,沒有問題再回來,靠到碼頭上。下午我們登船,做遠航實驗。”楊凡說道。
舷梯靠到船甲板上,一隊隊的水手和軍官,以及相關人員開始上船。這兩年來先后造了十幾條飛剪船,培訓了兩千多名水手和軍官,以及技術人員。
這一次為了兩條巡洋艦下水,提前兩個月開始人員選拔。各條船上的人員都紛紛踴躍報名。
能上這兩條船的都是楊凡體系海軍的佼佼者,所有人都知道,能上這兩條巡洋艦的人員,老爺都會重點培養。今后,海軍的骨干就會從這兩條船上產生。
碼頭上一片繁忙,各種遠航的物資和裝備都在往上運送。幾臺滑輪組鋼架吊車也都準備就緒。
看著兩條線條優美的白色帆船駛出船塢,來到海面上,所有人都看得心潮澎湃。這兩條船太美了。
“老爺,這種軟帆船雖然很好看,但是我做過實驗,從利用風的效率上看,中華帆才是效率最高的。”陳曦看著優美的兩條大白船說道。
何止是大明朝,即使到了后世,中華傳統帆也是效率最高的,西方一直在研究。
楊凡點點頭,說道“我們的帆確實更優秀,尤其是風弱的時候效率非常高。但是你想過沒有,用竹子做的硬帆,有多重。小船也許還行,大船根本就拉不動。據說鄭和的寶船,要用百人拉動繩索才能升帆。”
陳曦也無奈的點了點頭,硬帆的重量大,這是最大的問題。
楊凡心里嘆了口氣。中國帆的故事,說起來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今天中國沿海,再也看不到一艘掛著中國帆的木制帆船了。技術早已失傳。有些東西一旦失去了,就永遠都沒有了。
歐洲人,很好的保留了他們的帆船文化,直到今天還有好多的古代帆船愛好者。從蓋倫船、卡拉克船,甚至是地中海式的單桅桿帆船。都經常組織賽事。
連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都保留著他們的三角帆帆船文化。
可惜的是中國帆、中國船,卻因為無法通過現代船舶檢測,已經全部被淘汰,如今你在中國海岸線上,再也看不到哪怕一艘傳統的中國木帆船
在自說自話的總裁的節目中,楊凡讀到一個故事。
2004年,一個攝制組跑遍中國沿海,他們竟然在福建漳州的海岸線上,遠遠的看到了一條優美的木帆船。
它像一只潔白的的水鳥,正在東山灣當中捕魚。這是一條廣船。專家分析,這條船可能有小200歲了,是鴉片戰爭前后,在香港或者澳門建造的高級廣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