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黃河邊一座被蓋得嚴嚴實實的帳篷里,燈火通明。
楊凡和京營諸將,正圍著一張鋪在地毯上的地圖,盤膝而坐。
楊凡周圍都是京營各個團、營的主將。
京營出發時一共八萬多人,編成了二十二個團和一個中軍。中軍除了兩個騎兵警衛團外,還有一千余人的指揮部各級官員,京衛武學的勛貴子弟。
按照京營原來十二團營的稱呼,改稱為二十四團營。
早在南苑訓練時,從總旗開始,各級主官都是家丁團的老兵擔任。
隨著戰事的不斷進行,崇禎派來的人提高很快。楊凡逐漸把他們從京衛武學學生,提拔到副主官的位置上。這一點崇禎是比較滿意的。
到目前,楊凡已經把各個營團的主將,全部換成了京衛武學的勛貴子弟。家丁退居到軍法官的位置上。
至于最后來的太監們,楊凡暫時讓他們任監軍。先熟悉一下環境。主要是以學習為主。
太監們來了之后,兵部的人大受刺激。
紛紛給皇帝上書。說大軍的后勤非常重要,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要求把這次出征的隨行官員也安排進大軍。也好更好的為西北戰事服務。
皇帝此時,還不想和東林翻臉。他還指望著袁崇煥收復遼東呢。于是,下旨讓楊凡看著安排。
楊凡也很無奈。不過考慮到,張世澤很快就會取代他總督京營戎政。他也無所謂了。既然皇帝有話,那就安排吧。
結果,現在的京營每個營、團兩級,都是一個勛貴主將,一個文官副將。其他官左上,還有一個太監監軍,一個錦衣衛觀察,一個東廠的役長,一個楊凡提拔起來的,出身行伍的贊畫參謀。
之所以楊凡還要保留一個自己提拔的人,主要是考慮到,一支軍隊必須要有至少一個懂打仗的人。
這些贊畫都是楊凡軍中的夜校里選拔學習成績良好,出身底層京營軍戶家庭出身的士兵。經過隨軍軍校,也就是參謀學員教導隊培訓的人員。
他們系統的學習了,部隊的編成、后勤、訓練、情報偵查、作戰指揮等常識。這些人不多,每個營都有一個,每個團兩到三人。楊凡的中軍參謀組有三十個。
他們負責制定作戰計劃,繪畫作戰地圖,制作沙盤。整理分析情報、收發軍令和各類文書等工作。
在戰時,他們提出多套作戰方案供主官選擇。在主官猶豫不決時,以備咨詢意見。他們的官階不論在哪一級都是一樣的。統統都是百戶。
這是楊凡對京營負責,使京營在以后得歲月里,沒有他的監管,仍然能打仗的一道保險措施。
此時,他們在京營的官階上算是中等。
一般一哨隊編制百人,主官一般為百戶級別。
營編制五個百戶,五百余人,主官是千戶級別。
團編制六個營和一個團部,總計三千六百人,主官是衛指揮使級別。
崇禎心里盤算著,等楊凡搞定了西北,交出了京營。他準備重建京營,暫定二十五衛。把二十二個團改變為衛,每個團增加兩千人,達到一個衛的五千六百人滿編。團之下的每個營,擴編為一個千戶所。
中軍的騎兵,則擴編為三個衛。由總督京營戎政的大臣親領,作為直屬部隊使用。其他的團營則由勛貴子弟任主官。
這樣,他手里除了有周遇吉的車營,合計炮兵、步兵、騎兵,三萬六千大軍作為皇帝親軍外。還有重建的京營二十五衛。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
基本就可以掌握局勢,而不用擔心自己的安全了。